注 册 登录
喜悦家园 返回首页

普提子的个人空间 http://www.hahaha365.com/?39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二)

已有 1497 次阅读2012-1-9 09:48 | 课程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二)

 

25 问:我今天差不多做了一天的“原地经行”。我也感觉腰比较疲惫,就躺着放松休息了一下,感觉好很多。在这个过程当中,感觉身体不舒服,是坚持那个不舒服,还是可以休息一下,让自己更舒服一些?
    答: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修行就像挖水井一样。刚开始石头土块一大堆。只有把这些土块石头都挖干净了以后,水才可以喝。刚开始的时候,水是不能喝的。挖井,就是把这些脏的东西从井里边提上来。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石块土块,就好比我们的疲劳、悲伤的情绪、烦躁无聊。大家试想一下:我们挖井,把这些大的石块土块提到中间,提到一半的时候,能不能松手啊?如果一松手的话,是不是又掉下去了?掉下去怎么办?还得从头再来吧?就是这样的道理!当你出现了疲劳、疼痛的时候,不要改变姿势,继续去做手部动作。一放松,一做其它动作,那个疲劳感、疼痛感就消失了。就等于挖井时提篮子的绳子,一松手,“啪”一声,又掉下去了,又得从零开始。如果你一口气把它提上来,这就叫做“连根拔除”。


26 问:请教老师,身体上的反应。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有个时刻,视力突然变得非常清晰然后,过了一会儿,又消失了。

    答:这和练习有关系。随着觉性的提高,不但是眼睛可以看的清楚,耳朵还能听的清楚。这是心变敏锐的缘故。身心是合一的。当心得到调整后,身也会跟着作调整,眼睛、耳朵会变得敏锐。

 

27 问:我来的时候,在飞机上,地铁上,觉得很无聊,就一直在做翻手掌的动作。有周围的人经过,我也看着他们,知道翻手掌的动作。身体的反应一直都很好,我靠这个来判断练习的效果。但是精神上的感觉感觉不出来?我判断不了自己练习的对不对,因为在家里练习的时候,也没有念头,又总是害怕走错方向,不是走的“毗婆奢那”这条路。所以我通常是通过我晚间身心的反应来判断一天的练习效果。

    答: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灭苦,是为了拔除烦恼。检验自己修行的是否进步,检验的指标就是看你的烦恼习气是不是在减少,并不是看你的状态怎么样。不是说,我状态“好”了,就修“对”了;我状态“不好”了,就修“错”了。不是这样的!正确的修行,应该是好好坏坏,坏坏好好交替进行着。记住这句话:是交替进行的。状态越是不好的时候,越要加把劲儿,越要多用功;好的时候,是在为不好的时候做铺垫。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烦恼它是一层一层剥掉的。不要以状态的好与不好作为衡量的指标。和觉性在一起,状态好也好,不好也好,和“我”何干?!和“我”有什么关系?!

 

28 问:我以前到老挝,泰国去玩的时候。拿照相机拍照,拍着拍着就完全没有自己了,就看到拍照的对象。完全不一样。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很喜欢你。这个我想是不是就是拥有当下的觉性?就是说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佛教国家,你突然就放松,觉性自然就出来了!一回来之后,所有的焦虑啊之类的都出来了。我想问的是:是不是修动中禅,就是在面对我不喜欢的环境,还是会慢慢的回到我在国外的那个感觉。会不会?

    答: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不管外面的境界如何,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的心“如如不动”。佛教里面经常用“荷花”来代表,叫“出污泥而不染”。就是在再恶劣的环境里,如果修行好的话,也可以做到:不随着周围的环境“心跟着起伏”。

 

29 问:在“毗婆奢那”这条路上,培养觉性是不是有一定的次第?在某一个次第的部分,可能有一个退转的情况出现,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不会再失去对觉性的认知?

    答:不同的烦恼习气,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烦恼习气能够一次连根拔除;有的烦恼习气可能需要分很多次,才能拔除干净。所以,有的烦恼习气会反反复复的来找你的麻烦。这时候,要有耐心。贪、嗔、痴是所有烦恼习气的根源,只有把贪、嗔、痴连根拔除以后,所有的旧习气才不会再生根发芽。

    “不退转”按照经典来讲,只有证得初果“须陀洹”这个果位,才能不退转。证得“须陀洹”已经不是凡夫了,是圣人了。只有到达这个果位的人才能不退转,在到达这个果位之前,如果不修的话,还会退转的。

 

30 问:觉性和智慧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觉性是开启智慧的一把钥匙。比如说,如果这个房间有智慧的话,我们必须进这个房间才能够得到智慧。房间有锁,得打开这把锁,才能进入房间,觉性就是打开锁的这把钥匙。智慧人人本具,并且圆满。就像一颗宝石,能够发光一样。之所以这颗宝石不能发光,因为上边被泥土盖着。我们之所以智慧展现不出来,是因为被烦恼盖住了。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不断的拔除烦恼。当烦恼一点点的被拔除以后,智慧自然就呈现出来。这种智慧不是从课本上学来的,不是听老师讲的,是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当你觉性圆满的时候,不用看经典,不用听老师讲。有什么问题,自然的,不用脑筋,就从心里往外涌。就像念课文一样,连思考都不用思考。

 

31问:我们已经练习这么久了,我们目前开发的就是觉性吗?觉性到底是什么呢?觉性就是“原地经行”时碰触的感觉吗?是在走路知道的每一个动作吗?

    答:觉性是我们每一个人觉察身心实相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人人本具,并且是圆满的。只是因为烦恼把我们这种本能给“藏起来”了。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把我们的本能唤醒。每一个人都像一个睡熟的巨人一样。我们应该把他唤醒。就是:“碰”!知道!“碰”!知道!相当于“醒醒”!“醒醒”!“醒醒”!

 

32问:看《六祖坛经》时,六祖刚刚到广州法性寺时,碰到两个人在讨论风动、帆动的问题,六祖讲:“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好一阵子,但是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希望老师能给讲解一下。

    答:“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这个故事背景是:当时有两拨人在辩论。其中一拨人说是“风动”,另一拨人说是“帆动”,六祖说的是“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就是说这两拨人对这个问题都起心动念了。问题不在“风”上,也不在“帆”上,在这两拨人的“心”上。始终离不开“心”。谈佛法不能离开“心”。所以这个典故是这个意思。

 

33 问:隆波田尊者说,精进的人三年就可以灭苦,是怎么回事?。

    答:隆波田说,三年能灭苦,这是有条件的!就是在这三年里面将觉性“持续如链”。一天到晚都不断的练习。如果这样的话,一定能够觉性圆满!并不是每一个人早上练上一个小时,晚上练习一个小时,三年就觉性圆满了!有的早上也十分钟,晚上也十分钟,那样也是练三年。不是那样的!“三年”是在三年里面,每天都能“觉性如链”,才可以保证觉性圆满。

 

34 问:这两天,我看老师不断的在做手部动作和脚部,是为了带领我们做还是自己更加努力的在练习?

    答:我在这儿做手部动作或在外面经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起一定的带头作用,示范给大家做,学员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另一个是我自身也要练习;我在场或不在场,可能情况有点儿不一样。因此,我指导课程的时候,一般都会始终和学生在一起。我不会溜回房间,或者找一个房间,一个一个拉着去小参,把学生扔这儿不管。基本上,在这七天里面会始终跟学员在一起。因为那是一个老师的责任。

 

35 问:老师您工作的时候能禅修吗?能觉知吗?
    答:在讲课的时候就专心去讲课。这就是有觉性的工作。在讲课的过程中,偶尔会有妄念跑进来,觉性会知道。觉性就可以让“我”不跟着妄念跑,继续把课讲下去,不会溜号,不会走神。觉性始终象一个警卫一样,为我们站岗放哨。工作的时候专心去工作,就是带着觉性在工作。比如我现在在讲话,就没有必要再去觉知肢体的动作,专心在回答你的问题,就是带着觉性在讲话。

 

36 问:提到缘分。我就想起在生活当中,拿我来说吧,本来我跟他很好的善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了,“亲家变冤家”了。还有本来跟他好像不怎么样,可是突然不知道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就觉得走得很近。我们通过这样的修行,是不是所有的恶缘都会转变成善缘?

    答:修行改变的是自己。过去的缘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当下是可以改变的。当下改变了,以后的缘就会改变。(问:也就是缘分是可以转变的?修行是可以转变业力的?)是的。缘分也是变化的;原来是善缘,过了一段时间后,因为一件事两个人闹的不愉快,善缘变恶缘了;原来是恶缘,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呢,变成善缘了。都是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情。

 

37 问:“烦恼即菩提”。对于培养觉性来讲,烦恼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烦恼是培养觉性的养料、水分。没有烦恼,觉性培养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在这儿禅修的时候,会有旧的习气冒上来。当旧的习气冒上来,这个时候不能偷懒。一有不舒服了,就趴下了!那不行。应该继续用功。这时候,那个烦恼就变成培养觉性的养料了。如果平平淡淡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烦恼生起来,觉性也会“长”一点儿,但是“长”得不快。打个比方,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别人一点点小事儿,就引起你很大的不满来,你会生很大的气。平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有这种体验吧?!这种事情拿到平时就是小事儿一桩,根本不会造成我们这么大的烦恼。这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事儿,把我们的旧习气就勾上来了。这个时候,不应当被烦恼所转,应该回到觉性上来。这时候,觉性就“长得快“!所谓“长得快”,就是尽量把那个烦恼“拔出来”一些,“拔出来”一些,觉性就显得“多“一些。就发现觉性那棵树“长高了”!

 

38 问:昨天下午做手部动作的时候,突然之间对过往的一件事情认识到:这是贪!这算是觉知吗?

    答: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妄念。这些妄念,要么是和过去有关,要么是和未来有关。回忆起那件事情,就属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妄念。平时想不起来,修行时,可能连小时候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想起来。这都是和练习有关的。你那是回忆,那是打妄想。

 

39 问:在人际交往中,修行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修行可以非常显著的改善人际关系。之所以和周围的人关系搞得不好,就是因为和周围的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打了很多的心结。问题不在对方,是在自己。如果一见面,心结还在,感觉就很不好;通过修行,可以把自己的心结打开,打开以后,一见面以后就把过去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好像没发生一样,他仍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对那件事已经释怀了。对方一见我释怀了,他也打开了自己的心结。所以关系自然就好了。之所以和别人的关系不好,就是因为有一些心结没有打开,一直“耿耿于怀”,这“耿耿于怀”是自己不知道的!通过禅修,就会让这些不愉快事情浮现出来,才发现“奥!我对那件事还耿耿于怀,始终还惦记着!”

 

40 问:怎么样可以忘了时间?
    答:有觉性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了。时间这个概念是靠分别而产生的。有觉性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的概念了,不需要“忘”,本来就没有。时间是我们的“五蕴”分别出来的。“五蕴”不造作,觉性工作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了。练习一天下来不会感觉过得快,也不会感觉过得慢,就是如此。

 

41 问:如果“事物”是“无我”、“无常”的,那么所谓的实相是什么?
    答:这几天有观肢体的“动”和“停”了吗?肢体的“动”和“停”就是实相。“三法印”就是“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不是用嘴巴去讲的,更不是用头脑去思考的,而是需要体证的。用嘴巴讲也好,用头脑思考也好,不解决任何问题。该苦的还是“苦”,即使理上明白了,但还是不不是真正的“明白”。如果你没吃过芒果的话,你问吃过的人:芒果是什么味道?对方说:芒果有点儿甜,有点儿涩,还有点儿辣。你能想象出芒果的味道吗?不能!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无我”是有点儿甜,“无常”是有点儿涩,“苦”有点儿辣。你能知道吗?显然不能。如果你能够亲自吃一口芒果的话,那么别人一说芒果是什么味道,你就会说:“哦!我知道。不用你说了。”是不是这样的?


42问:关于“拈花微笑”。迦叶的微笑是一种习气反应吗?他是对“花”起了一个喜欢的“心”吗?
    答:这个佛典故事是佛陀和迦叶用来“以心印心”。因为“心”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用“花”来传递。所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迦叶微笑,表示迦叶明白了佛祖的“意思”,而不是习气反应。

 

43 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大的烦恼习气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做一下专修,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比较好?
    答:象一棵小苗一样,如果过早的把它放到大自然里,它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凋谢了。小苗比较小的时候,还必须把它放到温室里,等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再把它放到大自然中去。有大的烦恼习气的人,最好参加这种禅修,等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再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接受考验。

 

44 问:关于杀生。可不可以钓鱼?
   
答:反过来,如果你在池塘里,那个鱼来钓你。问外面那个鱼:可不可以钓呀?你觉得可不可以呀?(答:不可以!)所以不用问了,答案已经有了!

 

45 问:杀生真的会造恶业吗?
    答:为什么杀生呢?(答:吃吗!)是因为贪爱和嗔恨。当杀生的时候,嗔恨心就起了,当嗔恨心起的时候,这时候就是造业。杀生是外在的,起嗔恨心是内在的。动物是有情众生,被杀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问:钓鱼钓起来再放回去呢?
    答:鱼钩钩了鱼嘴,鱼很痛苦。当我们的心比较“粗”的时候,感觉不到动物的这些感受和痛苦;心比较“细”的时候就可以能感觉到,根本就没那个心伤害它们。当觉性高的时候,就产生不了杀生的念头。所以觉性叫“根本戒”。戒有两种:一种叫世间戒,一种叫出世间戒。世间戒就是种种戒条,比如“五戒”、“八戒”、“200多条比丘戒”。有很多修行人,持戒持得非常好,不杀生、不盗窃、不妄语、不邪淫、不吸毒……但是贪、嗔、痴一大堆。隆波田讲,这种持戒叫“不算清净”;如果我们不断培养觉性,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吃的简单,穿的简单,活的简单,整天和觉性在一起的话,这种戒才是根本的。有了根本戒以后,世间戒自然就“守”住了。

 

46 问:修行是不是把心“修”得很柔软,很柔软的心就是有觉性吗?妄念多的时候,力度大一点就能“感觉”到,妄念少的时候就不一样。很奇怪?!
    答:修行的目标不是把心修得柔软,而是灭苦,没有烦恼。心会变得柔软只是没有烦恼的一个指标。修行的过程中,觉性有时候强,有时候弱,没关系。毗婆奢就是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实相。所谓的“如实观照”,就是当肢体的“动”和“停”是清晰的,就知道它是清晰的;当它是不清晰的,就知道它是不清晰的。不要刻意去改变。一刻意去改变就有所求,有求就有“苦”。应该在“如实观照”上下功夫,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改变它。

 

47 问:象隆波田这样的觉悟者,还有隆波甘恬这些成就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和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隆波田也好,隆波甘恬也好,他们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其实和我们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个,我们只是去实践他们教给我们的方法。如果我们实践了这个方法,发现他们没说错,我们受益了,就继续跟着走;反之,如果我们没受益,发现他们讲的不是真理,那么就离开。这就够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了。
    越是有智慧的人,他的生活越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在讲法的时候,才表现的与众不同。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看不出来。要是能看出来,就不叫有智慧的人,那叫有棱有角的人,叫有执着,有贪、嗔、痴的人。有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藏”在人堆里根本就看不出(与众不同)来的一个人。


48 问:病是怎么回事儿?在修行过程中身体生病了应该怎么处理呢?
    答:一个是和环境有关,比如空气污染、吃的食物含有害化学元素;还有就是我们的贪、嗔、痴引起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身病”都是伴随“心病”而来。之所以身体不好,是因为“心”出了问题,“心”出了问题,相关的身体也会出问题。这七天的禅修过程中,很多人体验到了,身体要么这儿痛,要么那儿不舒服,这儿有点儿肿,那儿有的儿不通。这都是身体在调整。之所以“身”调整了,是因为“心”先调整了,和“心”相应的“身”也会跟着做调整。没有觉性的时候,不断的贪、嗔、痴,身体内不断的产生“生物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毒素。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毒素是可以排出去的,当贪、嗔、痴比较重,身体产生的毒素就比较多,我们的免疫功能、消化排泄功能都不能正常的工作,那么这些毒素就会滞留在身体里面。久而久之,毒素积累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容易出现病变。一般情况,疾病就是这么产生的。通过不断的修行,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会得到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毒素容易排出,所以身体会得到改善。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9f30f0100xx0d.html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感谢

我爱你

拥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00:25 , Processed in 0.05642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