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喜悦家园 返回首页

普提子的个人空间 http://www.hahaha365.com/?39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一)

已有 737 次阅读2012-1-9 09:46 | 课程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一)


岩松老师在第三天小参前的开示:
    这儿有一个石英钟(老师举起一个石英钟)。借由这个钟讲一讲我们的认知模式。(岩松老师拿起这个钟问大家)“它”是什么?“它”就是这个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既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透明的,“它”就是这种颜色的。说“它”是钟也好,Clock也好,说“它”是白色的也好,所有这些概念都是我们在看到的最原始的资料(实相)的基础上,对“实相”进行了加工,也就是对实相进行了演绎、虚构。


    那是用什么加工的呢?就是用我们的“五蕴”加工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就是肉身,“识蕴”,就是我们的六识。当我们的“眼根”与“色尘”相触的时候,“眼识”产生了。产生以后呢,“想蕴”就进行辨别:“这个”是钟表!有了念头了;“它”是白颜色的!这也是一个念头;“它”是方的!又一个念头……然后又生起感受,这个个感受就是“受蕴”:感受分为愉悦的感受和不愉悦的感受。“行蕴”是:如果是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就喜欢它,不希望它消失(这就是贪爱);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生起就排斥它,希望它早早的离开(这就是嗔恨)。我们就是这样一天从早到晚周而复始地这样“轮回”着。我们的认知模式就是如此。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认知模式,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那个“五蕴”就不再造作了。“五蕴”不再造作,不是说“五蕴”的功能就丧失了。不是这样的。一个觉性圆满的人,他的“想蕴”仍然会辨别:这是钟表。也知道这是什么颜色,例如它是白色的。只是在应该用的时候用,不应该用的时候就不用。——这叫“五蕴”不再造作。


    我们修行一般来说是有次第的。古代我们中国禅宗有“十牛图”,前四个图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寻牛”,就是找到觉性,古人讲找到自性,找到“心牛”,找到“自性牛”。用动中禅的术语来讲,就是要找到觉性。第二步叫:“见迹”。就是见到“牛”的踪迹。牛鼻子喘着粗气,深山老林也藏不住。牛的踪迹到处都见得到。就是在我们扬眉瞬眼,弯腰低头时,都可以见到觉性的踪迹。就是说我们走路的时候知道走路,举手的时候知道举手,抬脚的时候知道抬脚,这个“知道”不一定是用觉性知道,可能是用意识知道的。用意识所知道是在“第一义”的基础上“知道”的。不修行的人,你问他:眨眼知道吗?他也知道,但不是用觉性知道的。第三步,是“见牛”。“见牛”,不是说见到整头“牛”。有时候见到“牛头”,有时候见到“牛尾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用觉性知道的,有时候是用意识知道的。因为“草”(烦恼)太高了就把“牛”(觉性)藏起来了。当“草”低的时候,“牛”就露出一部分来了,就见到“牛”的一部分,当“草”高的时候呢,整头“牛”就被藏起来了。这两天的练习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验。有时候能直接知道,有时候是用意识知道。这就叫“见牛”。可能有的人始终也没见到。没关系!慢慢来,像玩游戏一样轻松的来练习。你心中的“杂草”(烦恼)如果不给它养料、水分、和阳光。它就会慢慢的枯萎,枯萎了以后呢,“牛”就会露出一点点。露出一点点呢,“牛”自然就会见到了。不要着急。每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第四步,是“得牛”。用动中禅的说法就是见“名色”。见“名色”是修动中禅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到了这一点之后,以后的修行会变得容易起来了。


    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从第二步开始,有的人从第三步开始。都没关系!只要到了第四步,找到“牛”以后,往后的修行就容易多了。对老师的依赖可以说少很多,甚至不依赖老师都可以了。因为你找到觉性了。因为觉性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有什么问题就问觉性。但是在你找到觉性之前的前三步,还是需要外在的老师的。


1 问:“觉知”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本能的第一反应?
    答:“觉知”是我们的一种本能。眼睛的本能是“看”,耳朵的本能是“听”,觉性的本能就是“觉知”。

 

2 问:经行的时候为什么要执着这个“八步”或“十二步”呢?我们一直经行走就是了,为什么要转身呢?
    答:如果一直走下去,妄念来了不容易被察觉,容易跟着妄念走。经行8到12步后有一个转身,此时如果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容易知道,转身意味着变化,有变化就容易把妄念链打断,就容易从妄念中拉回到当下来。手部动作的“动”和“停”也是有变化的。经行如果一直走下去就没有变化,靠转身把妄念打断,拉回到当下。

 

3 问:我做手部动作的时候,做的比较快,这个时候自己感觉:一个一个动作都可以“觉知”到;但是做的慢的情况下,就是动停。还妄念?还感觉的?我也不知道?就是刻意的在找觉知吧!?
    答:这个“快”,是你产生了快感,快感把你的妄念给压住了,以至于妄念生不起来,即使每个“动”和“停”都能清楚的知道,如果太快的话,觉知的不是“动”和“停”了,而是快的感觉。修行不是为了找感觉,我们观察的是实相,感觉是经过加工的,加工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实相了。我们应该在实相上下功夫。

 

4 问:在说话的时候,还要同时知道嘴的动作吗?
  答:专心去听,专心去讲就可以了。
  问:那讲话的时候不是在专注吗?
  答:专心讲话,就是在用觉性去讲话,没有必要再去觉知嘴巴是动还是不动。

 

5 问:怎么区别我做的时候,是用觉性知道的,还是用注意力知道的呢?怎样更明显得区分?
    答:有很多的现象可以去判断是用注意力知道的还是用觉知知道的。比如说,进入一种舒适状态,住在这种状态里面,喜欢它。练习时间越长,就会觉得越舒服。这就是用注意力知道的。如果是用觉性知道的话,练习当中会有很多旧的习气冒出来,比如说妄念多、昏沉、烦躁、无聊、腰酸背痛。通过这些现象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的。

 

6 问:老师,我在经行的时候,走着走着,念头就出来了,但是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念头,也能“感觉到”自己在走路。我发现念头出来的时候很猛,然后就加大那种“知道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呀?
    答: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多做原地经行,做手部动作的时候,不要把动作连成一片。让念头自然生起自然灭去。只是简单地知道“动”和“停”就可以了。有两条路:一条路上让念头自然生起,自然灭去,一条路上觉知肢体的“动”和“停”。这两条路是平行的两条路。不要打压念头,也不要跟随念头,让念头自然生起自然灭去。只要“动”知道,“停”知道就可以了。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念头,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没有一个“主宰——我”把我们从妄念中拉回来,它是自动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五蕴无我。没有一个主宰。不可控制。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7 问: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有不良习气反应,修行到一定程度,那这些不良习气反应还会不会出现?可以自然而然的根除吗?用不用去对治?
    答:随着不断地练习,旧的烦恼习气会越来越少。甚至还可以连根拔除。不用去对治,只要培养觉性就够了,让觉性去解决它。觉性的唯一功能就是去拔除不良习气的。觉性就是消灭贪、嗔、痴的。我们不能直接灭除贪、嗔、痴。所有的贪、嗔、痴都是由妄念引起来的。当我们觉性强大的时候,妄念一起,马上就能看见,看见就不会跟随。不会跟随,那么后续的贪、嗔、痴就会没有了。

 

8 问:在做经行和手部动作的时候都会有念头,这些念头都是妄念吗?妄念是不是指我们在做手部动作和经行中所出现的那些念头?
    答:与当下无关的都是妄念。
    问:在经行的时候或做手部动作的时候有念头,这个过程是不是就是在“看念头”?
    答:那不是“看念头”。是“知道念头”。这是靠回忆“知道”的。念头已经走了,留下了影子。看到的是影子,并不是看到真正的念头。

 

9 问: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精神状态,比如说疲劳,精神饱满,对我们的修行有没有什么影响?昨天赶来的,挺累的,就觉得疲劳,今天下午坐在这儿就一直犯困,还是觉得疲劳。
    答:精神疲劳也好,饱满也好,我们做不了主。不要控制它,我们不能说今天疲劳,明天就一定精神饱满了。控制不了。疲劳有两种:一种是真的疲劳,就是说休息的不够,应该休息一下;另一种是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一种妄念,不要被这种妄念所欺骗,不要停下来,应该继续练习。

 

10问:“专心的说”就是觉知,“不用再去觉知嘴巴的动作了”。那看呢?怎么看才是用觉知看呢?
   答:自然的看。
   问:没修行之前,平时在看的时候,我感觉都是在用“无意识”的看;那现在这个“自然的看”就是觉知吗?
   答:也不一定。什么是“看”呢?“看”,是色尘跟眼根发生了相触产生眼识。当觉性强大了以后呢,“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觉性这只“猫”太小,还看不到实相。平时在家里怎么看,来到这里就怎么看。不要控制我们的眼睛,也不要控制我们的耳朵,要顺其自然。

 

11 问:做手部动作的时候,可不可以闭上眼睛?
    答:按动中禅的要求,在练习的过程中是不可以闭上眼睛的。因为我们这七天练习的目的就是把动中禅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中,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中是睁开眼睛的。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训练的开始,是在身念处下功夫的,是在身根和触尘上下功夫的。当我们的觉性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的时候,可以用眼睛培养觉性,也可以用耳朵培养觉性。如果我们闭上眼睛的话,就失去了一个培养觉性的渠道。另外,睁开眼睛来练习,不容易昏沉。
 
12 问:我想确认一下,感觉那个“脚的动作”是不是在做“身念处”?感觉这个“脚底和地面的感受”时是不是在做“受念处”?
   答:觉知脚的“动”是在修“身念处”。我们不是在觉知那个感觉,是在觉知脚与地面的那个“碰”。(问:那不就是感觉?)“碰”是“碰”,感觉是感觉,(问:能具体区分一下吗?)感觉是我们五蕴虚构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实相。比如说现在这儿的天气,有人会说还可以,有人会说比较凉。这个杯子是凉是热?所以感觉不是唯一的,但是实相是唯一的。感觉是虚构出来的。不要在虚构出来的东西上下功夫,应该在实相上下功夫。

13 问:用觉性去知道是修“观”。我理解的修“止”是有一定次第的,通常是由“戒”入“定”,由“定”入“慧”。那这种开发觉性的过程是不是直接就跳到修“慧”的过程?是不是把修“定”的部分给忽略掉了?
    答:动中禅是“定”“慧”双修。当觉知肢体的“动”和“停”,也就是有觉性的知道时,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处在“定”(止)中。动中禅不是没有“定”的,是有“定”的,这种“定”是“正定”。因此动中禅既有“定”又有“观”。因此说动中禅是止观双修。

    问:但是“定”“慧”双修,要求根性很高的。我也是从书上看到的!
    答:人人都有觉性。只是起点不一样。

 

14 问:在经行的时候,有意的思考一些问题。这种思考是不是妄念?
    答:是妄念。因为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是在经行。经行是在知道“动”或者是脚与地面的“碰”,这是当下。你思考的问题和脚的“动”或者脚与地面的“碰”没有任何关系。那就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当下,那些念头、想法,都是妄念。
    问:那单纯的思考问题呢?
    答:比如说,老师问:1加1等于几?学生就会思考了:1加1等于2。这种思考就不是妄念,这是正思维。这种思维是能做主的。

 

15 问:日常生活中,动作都连成片的。如何去觉知呢?
    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在做这种规律的动作,有时候可能手脚一块动。我们觉知动作最明显的那一个就可以了。只是知道肢体的“动”也是可以的。

16 问:原地经行时,跺脚的两次“碰”之间,“心”在做什么?
   答:休息。
   问:但是,那个心好像还在觉知那个“动”去了!?
   答:那是因为一直在抓取。那个“碰”没有了,你就没得可抓了。不要抓!那个“碰”不要抓,要自然地知道。

 

17 问:当做手部动作的时候,眼睛往前看。是眼睛看一个点?还是没有一个焦点,似看非看?
    答:要求是和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看是一样的。要漫散的看,眼睛不要聚焦。现在我们还做不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眼睛不要聚焦在一个点上。在一个点上,就是“心”跑到外面那个点上去了。只要是心在“动”和“停”上,我们的眼睛是不会聚集的。你想聚集也聚集不了。一聚集,“心”就等于跑到你聚集的那个点上去了。大家现在可以试一下,你眼睛一聚集,你就会发现“心”已经跑了,不在家里边了。如果“动”知道,“停”知道的话,那个“心”始终在家里边。

 

18 问:关于见“名色”和“看到念头的源头”是同样的东西吗?还是不同的次第?“无我”“无常”呢?
    答:是不同的次第。“无我”“无常”还有“苦”是“三法印”。“五蕴”,我们称作是“此岸”;与“此岸”相对应的是“彼岸”。“彼岸”就叫“涅槃”。从“此岸”到达“彼岸”之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叫做“觉性”。“五蕴”有三个特质:“苦”,“无常”,“无我”。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比如说,我们的感受,它生起又灭去,任何感受有生就必有灭。我们的念头也是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每一刻都在变化,这叫“无常”。“无我”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五蕴“没有一个主宰。“色蕴”没有,“受蕴”“,“想蕴”没有,“行蕴”没有,“识蕴”也没有。“五蕴”的造作,不断的流转,这就是“苦”。所以我们人啊,就是“苦”的聚合体,象一个容器一样的,把“苦”都装在里面。这就是“五蕴”的特质——无常,无我,苦。那么“涅槃”(彼岸)正好和它反过来,“涅槃”是永恒的,是清净的,是自在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的划桨,到达“彼岸”。“彼岸”是非常清凉的。“此岸”是非常炎热的。

 

19 问:找到觉性以后,会不会丢失?我以前参加禅修结束后,很明显的有一种“了了分明”的觉知。但是后来不练习了,又变成老样子了。这是怎么回事?
    答:“觉性”不是永恒的。只有“涅槃”才是永恒的。觉性是在根尘接触的时候才在,根尘不接触觉性也就消失了。一杯水浑浊了,放久了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慢慢变清的。回到现实以后不会马上变浑。你发现做什么都很清楚,“动”也知道,“停”也知道,所有动作都知道,心也很平静,心情非常好。但是过了不久不行了。是不是这样的?(答:是的。)课程结束,那杯水一点一点的越搅越浑,又恢复原样了。因为那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那种平静或宁静是不究竟的。你找到那个究竟的宁静之后,是“它有念头,我不跟随它;它难受,我不难受;它痛苦,我不痛苦”。找到那个不痛苦的“地方”就好了。
    宁静是非常好的,但是还有比宁静还要好的,那就是觉性。(没有觉知的)宁静是不究竟的。觉性可以把我们的旧习气连根拔除。拔除了以后,这些旧习气就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们的麻烦了。这是更好的。
  问:找到觉性后还是得继续练下去吗?
  答:找到“牛”之后,还得牵住牛“缰绳”,别让“牛”去吃庄稼。这个“缰绳”就是动中禅的觉知“动”和“停”。你只要觉知肢体的“动”和“停”,这个牛就跑不了。一忘了“动”和“停”,这个“牛”就跑掉了,就吃人家的“庄稼”去了。第五个图之后就是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骑牛回家了!那时就已经活的很自在了!

 

20 问:有些人修禅,修得根枯木一样的。这个对社会的意义好像不是很大!?我叫它“出世禅”,反过来就叫“入世禅”。怎么来理解?
    答:<<六祖坛经>>里面有这样一段,卧轮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说: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也就是,卧轮修成了“枯木禅”,连念头都没有了。他那个定修的很深,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连六根都可以关闭了。就是说,和外界没有接触了。就是你说的那个“出世禅”。按你的说法,动中禅应该是你讲的“入世禅”。因为动中禅讲的是“六根开放”。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求闭上眼睛,不要求闭上耳朵,眼睛自然看,耳朵自然听。

 

21 问:我们初学者怎么知道自己的觉性到底有多么“强大”了?也就是水杯里的“水位”到底有多高?
    答:就是你的手“动”的时候以及“停”的时候,能不能直接的知道?比如说,你动了一百次,如果你知道二十次,那么你杯子里面的水就是百分之二十。如果一次也不知道,那么一滴水也没有。觉性的多少,大小,时刻都在变化的。不是说用一个固定的数值可以把它描述下来的。
  问:那见“名色”时,是不是杯子中的水就满了呢?
  答:见“名色”只是修行的开始。万里长征只是走了第一步。还有很多旧习气还没有拔掉呢。并且是还有相当相当多的旧习气没有拔除掉。

 

22 问:见“名色”的时候,“五蕴”作不作用?
    答:见“名色”以后,还有很多的旧习气没有连根拔除,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把旧习气连根拔除。只要有旧习气存在,就会有打妄想的可能。有妄想就是五蕴在工作。
    问:在梦里面,有没有觉性?
    答:在梦中本来就是在打妄想,在梦中怎么能够知道呢?实际上是在睡觉时有没有觉性,并不是说在梦中有没有觉性。所谓的在睡觉中有觉性,意思是如果你翻身,是会知道的!有“动”就会知道的。(问:这个常人也会有啊?)他那个知道和用觉性知道的是不一样的。他是用注意力去知道的。  
    问:一个有觉性的人,在做梦的时候会不会知道他自己在做梦,然后说:OK,停止!有没有这个能力?
    答:他的梦可以被觉性打断,但是他做不了主让梦中断。因为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主体。就像我们在这里练习中的一个妄念一样。如果一个妄念,就是“故事”,还没有编完,这边一动手,这个故事就编不下去了。白天打妄想与晚上做梦是一回事儿。晚上做梦,这时候“一翻身”,觉性就知道了,这个梦就中断了;如果身体一直不动的话,这个梦会一直做下去。没有一个主宰可以控制我们的一切。


23 问:第一个问题:关于实相。一个色盲的人,他看不到颜色,他看到的是实相吗?第二个问题:关于“琴弦太松太紧”。我们根据什么状态或情况来判断“琴弦”是“太松”还是“太紧”?
    答:实相并不是没有颜色。这个钟表盘是有颜色的。它是什么颜色呢?它是“白的”。这个“白的”,是我们给加上的定义。它就是“这种颜色”。如果我说“这个颜色”!大家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颜色吗?不知道。所以我们加一个标签:这个叫“白色”,这个叫“灰色”,这个叫“红色”。色盲看不见颜色,并不意味着能“看到”实相。实相是标签后面的那个东西。
第二个是“琴弦”的问题。初学者往往走两边。要么就太松,要么就太紧。功利心太强,抱着目的而来的话,很容易偏紧;那么太无所谓,就容易偏松。这就需要自己来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程度。

 

24 问:这两天我不断的在找。说句实在话,到现在还没找到。我想:可能我是一个觉性比较“差”的人。我知道觉性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很多东西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东西。但我想做一下尝试:如果我这样一个没有觉性的人,跟一个有觉性的人比较的话。有哪些是他可以做得到,但我做不到的?可不可以举例说明?
    答:禅宗里面有一句话,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看”?有人能给我解释什么叫“看”吗?我们用眼睛是怎么看的?你能告诉我吗?! “看”是一个动词。“看”不用讲,大家都知道,“听”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觉知用语言无法来描述。只能说它“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比如说,“它不是注意力”,“它不是间接知道的,是直接知道的”……“觉知”不用讲,知道的人不用讲就明白,不知道的人怎么讲也讲不明白。也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是个盲人,你跟他怎么讲什么是“看”,也讲不通,他也不明白;那么明眼人,你一说什么是“看”,他就知道,不用解释。觉知就是如此。看是眼睛的功能,听是耳朵的功能,觉知是觉性的功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9f30f0100xu5v.html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感谢

我爱你

拥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0 11:06 , Processed in 0.05664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