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92|回复: 0

[刘素云老师] 2019《无量寿经》专题讲座 第15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9 16: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衣袂飘飞 于 2019-4-9 16:08 编辑


《无量寿经》专题讲座 第15集
四 极乐世界 美好家园 06
刘老师 讲于2019年3月1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十七种依报庄严,我们讲完了。
从今天开始,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老师,老师是阿弥陀佛;一类人是学生,学生是从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
我们从今天开始,讲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我们这里说的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就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庄严和佛菩萨们的庄严。一共是十二种正报庄严,这里面佛的庄严是八种,菩萨的庄严是四种。
我们先来介绍八种佛的庄严。
第一种,庄严座功德成就——座庄严。
这个“座”,就是座位那个座,座庄严。
偈颂里面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个净华台就是指佛的宝座。
佛为什么要庄严他的宝座呢?我们先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他的宝座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看过有关电视剧,回想一下,释迦牟尼佛的宝座是采一些野草用草铺成的座,“敷座而坐”。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宝座是用草铺成的,这是用我们凡夫人的眼睛,世间人的眼睛看是这样的,他这座下是草铺成的。
因此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他已经成佛了,不知道他已经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一般人看了没什么别的感觉,不认识他,不知道他已经成佛了。不知道怎么样呢?当然就不会理睬他。甚至有的人会想,堂堂的王子不做,到这来受这个罪,觉得是不是他神经不正常。这是我们凡夫的见解。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所以世间人不去理会他。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如果没有人理会,没有人认识他,他会怎么样呢?他就要入涅槃,就走掉了。幸好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被四禅天的天人看到了。四禅天不在地面,是在空中,现在讲的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五不还天。什么人住在那里呢?阿那含,三果圣人。他们的天眼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在印度这个地区示现成佛了。他们眼目中的释迦牟尼佛的座位是什么做成的呢?不是生草座,释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刚宝座上,无比的高大、雄伟、壮观。五不还天人看到了这些,他们知道佛问世了,所以他们从天上下来,代众生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如果说没有这些净居天人来向佛请法,因为众生的无知,根本就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的示现。世尊示现成佛是要度六道众生,示现的是应化身,住世八十年。
在这里我们重点要知道,我们看到佛的座位是野草铺就的,天人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座位是金刚宝座。这是说的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还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阿弥陀佛的示现是要度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这个愿比释迦牟尼佛的愿,要大得太多太多了。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愿,是度六道众生、娑婆世界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宝座谁能看到?诸佛如来能看到。注意这句话,谁能看到阿弥陀佛的宝座?诸佛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看得到。净居天人看不到,阿罗汉看不到,辟支佛也看不到。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才能看到。你看岂不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吗?愿大、心量大,宝座自然大,自然庄严。为什么?一切诸佛看到了,为阿弥陀佛做宣传,称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如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介绍给大家,劝大家求生西方净土,在那边很容易成就。由此可知,种种示现是要跟有缘人讲的,是要有这种能力他能看到。如果他看不到,没有人为这些六道众生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
所以这些宝座,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无量”,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七宝地上,有大宝莲花王座,莲华一一叶。这是《观经》上所说的:皆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脉放八万四千光,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光像一个盖一样,七宝合成,遍覆地上。同修们如果读过《观无量寿佛经》就明白了,那上面记载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意思,是让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们,给西方极乐世界做宣传资料。佛菩萨看见了会跟一切众生宣说,让一切众生增长信心,增长恭敬心,增长爱乐心,增长修行的心,真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修行环境才是真正是佛所说的,一切所求满足庄严。所求满足,不是别的。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满足是圆满的满足,不是少分的满足。真搞清楚了,真搞明白了,你怎么能不去呢?!
所以天亲菩萨总结说,故我愿往生。天亲菩萨说,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愿意往生,生阿弥陀佛国。这是举一个例子。观佛先观他的宝座。这个宝座,为什么没有列入依报庄严?它摆在正报庄严里的第一位,换一句话说,佛的这个宝座是佛身变化的。依正是一不是二,无量大宝王是出生无尽,微妙净华台是清净不染,是这个功德之所成就。无量劫的修行,修成自性本具功德出现。我们今天没有见到,是听说的,听天亲菩萨给我们说的。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的第一庄严——座庄严。
第二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身业庄严。
有偈颂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相好是相貌庄严。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众看到了自然生欢喜心,喜欢亲近他,喜欢听他说法,喜欢听他的教诲。所以佛在经上有这样的说法,菩萨示现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第一次听说吧?菩萨示现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就是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有很多种,天台家就有四种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前面三种都不是究竟圆满,要示现成佛得要修相好身。圆教相好不必了,圆教是大圆满,明心见性,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自性功德之所出生,不需要特别修了。自性功德出生身相大,不是三十二相。像《观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所现的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好都放八万四千光明,光明当中有诸佛菩萨为众生说法,摄受一切众生,真的不可思议!佛相如是,佛的宝座亦如是,这是庄严身业。身业是以三善根为体,成就身的三性德。我们要想得相好身,不能不认真修学不杀、不盗、不邪淫,这样的因方能感佛的身相之果。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示现,要庄严这样的身业,是看到他方世界众生的业习很重,烦恼重,造不善业,罪障深重,没有福报。如果佛出现在这个地方,示现大福报,没有人敢亲近他。所以佛在哪个地方示现都是有缘。这个缘是什么?缘是众生。众生有感佛才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有有心、有无心。那无心怎么会感呢?没有求,但是佛知道你能信,你能接受,他就来了。这叫冥感,冥冥的冥,没求,佛就来了。佛现身这是显应,佛不现身是冥应,肯定来帮助你,帮助你提升,帮助你增上,这是佛无尽的慈悲。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佛有时候你不用求,他知道你需要什么,他就来帮你了。有显应有冥应,这是有区别的,显应呢,就是他现身;冥应呢,就是他不现身,但是他确实都来帮你的。这是佛对众生的恩德。我们凡夫不知道,如果不是世尊在大乘教里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听了佛所说的,读了佛的这些经典,要有真诚的信心。因为这不是看小说,这不是寓言故事,这是事实真相。开经偈上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们今天见到了、听到了,要接受,要把它保持,不能把它丢掉。后面一句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怎么样才能解?清净心能解,真诚心能解。没有诚敬,佛来给你讲也没有用。因为你不理解,你听不懂,你不接受,这就是不受用。所以佛身一定要庄严,都是为众生起信的缘故。众生对你有信心,你才能教导他,他才会听你的。
这种庄严也是应众生所感,佛是自然应现的。
自然应现的还要修行吗?百劫修相好,这里头有用意,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是劝我们。我们都想有个相好身,如果我们不想相好的话,那美容店不就是关门了吗?到美容院去的,都是要求这个相好,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的美容院。美容院是不是能把你的相貌改好?不可能。真正想把我们的相貌改好,还是要去找阿弥陀佛。别找美容院,美容院有副作用。阿弥陀佛真能帮我们。用什么方法?念阿弥陀佛。你只要肯念佛,真念佛,你的相貌会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呢?阿弥陀佛相貌好,我们都沾他的光。阿弥陀佛身体健康,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阿弥陀佛的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数字我们说不出来,我们也想不出来,我们只能说佛的身相,抬起头看看,半边天,天一样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这是说佛的身相。
“一寻”,中国古人说,我们站在这个地方,把两只手伸开,这个距离叫一寻。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的两只手伸开,当然应该也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是什么?这是佛的光。“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这样的身相,你见到了,你能不尊敬,你能不相信吗?我们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到阿弥陀佛,确实就跟《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一模一样。
这部经上所讲的是释迦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介绍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有许多话是随顺我们世间人讲的。为什么要随顺呢?因为我们能听得懂。你要说那么大的身相我们不懂,所以《无量寿经》里都是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恒顺众生讲的。
世尊在经典里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件事情是自然的。法界身就是法性身,也叫真如,也叫本性。大乘经里佛说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法身就是讲的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话是真实的。
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是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讲宇宙的真相,后半部分是讲修学的纲领。
宇宙真相这一部分,用现代话说是高等科学,圆满的科学。因为科学跟哲学,它们研究的主题就是宇宙的真相。宇宙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宇宙?科学、哲学都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华严经》上全说明白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一份详细报告。内容是什么呢?内容就是他见到了宇宙真相,万物真相,生命真相,一切芸芸众生的真相全给你讲清楚了。
惠能大师见性以后说了五句话,那是总纲领。那五句话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浓缩就是那五句话,不增不减。我们能理解吗?我们知道,惠能大师悟入的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还源观》也是这样说,这是一体。整个宇宙,一切万法都是这一体变现出来的。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能生能现的。
上面说的这一段,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报庄严的第二种庄严——身业庄严。
第三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口业庄严。
偈颂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口业庄严。
阿弥陀佛要度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苦难众生,用什么方法?
接引众生的时候现身说法,把众生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来,每天讲经教学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阿弥陀佛成就众生圆满所愿,全靠口业。口业是他成就众生的手段。现身说法,做出榜样,这也是一种手段。一切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排列的顺序是身业、口业、意业。在《无量寿经》上,佛把口业排在了最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把口业放在前面。这是什么原因?口业最容易造,口业造得最多,有意无意,自己不知道。身没有口那么方便,所以佛教化众生用口业,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口业。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重要的方法。
佛讲经说法,因人、因时、因地、因缘不同。佛是观机说法,佛无有定法可说。就像当年孔子的弟子们向他问孝(孝道那个孝),夫子给他们几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这说明孔子是观机,他是怎么说法能对你产生效果,你能得到受用,他就怎么说。这个本事我们要学习。
菩萨成佛当然需要如来的微妙声,微妙声是自性里面本自具足的,属于德相。《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开发出来,显露出来,这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的相好。我们现在是没开发出来,为什么?迷住了。等我们的智慧德相完全开发出来以后,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菩萨成佛干什么?是为了帮助众生成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成佛呢?最重要的是用言语,要教他。用什么来教他呢?用如来的微妙声。
这个如来的微妙声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条件,口离四种过失。这四种是《十善业道经》里说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妄语,是决定不欺骗别人,言语要诚实。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说人长短,决定不干这样的事情。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讲得非常好听,但是别有用意,叫人上当,欺骗人。不恶口,说话温柔,不说难听的话。菩萨修这四种口业,得微妙之声,三十二相,广长舌相。佛除了断四种口过,他还要发大心,这个大心就是大乘教里讲的四弘誓愿。特别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佛的本愿。可是佛要度化众生,没有缘他不度。什么叫有缘呢?什么叫没缘呢?有缘的是对佛菩萨有尊重的心,有仰慕的心,有真诚想学的心,这就叫有缘。佛菩萨来教他,欢喜。没有缘的是他不相信、不喜欢,佛菩萨来教他,他走了,这就叫没缘。
由此可知,有缘没缘,不在佛菩萨这一边,是在我们众生自己这一边。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学?愿意学有缘,不愿意学没有缘。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他不是一个宗教家,他是教育家。他三十岁开悟之后,就从事教育活动。教学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是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真的叫多元文化。学生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学,你来,他都热心地教你。用今天的话给释迦牟尼佛定个位,他是什么身份呢?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梵响闻十方”,由菩萨弘法利生的大愿,坚定不变的大愿所感得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正报庄严的第三庄严——口业庄严。
第四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心业庄严。
这一句最重要,心业庄严,所有庄严里头,心庄严是核心。心是什么?意业清净,这是讲用心。意业清净,要化三毒为三善根。三毒是什么?贪瞋痴。心里头有贪瞋痴那就完了,所有一切不善都是从这里发生的。贪瞋痴还有个根,这个根是什么呢?这个根就是我。谁贪?我贪;谁瞋?我瞋;谁痴?我痴,都没有离开这个我。这是一切错误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法里讲无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破了以后是什么功夫?入门。是佛教的小学,破四相。四相真的破了,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就是小乘须陀洹。真的不执著了,你入门了。大小乘入门都是这个条件。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你自己入没入门。
佛经上讲的断烦恼,这是最初的第一步,断见惑,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什么叫见惑?因为涉及到这个名词比较生,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同修们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了。
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
先说说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淫,邪淫那个淫;食,就是粮食那个食)。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欲界。那我们就是这欲界里的一员哪。
色界,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属于色界。
无色界,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于无色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众生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上面是简要地介绍什么是三界,哪三界,这三界都是谁在那居住。
下面说说九地。
这个九地还有另外一个名,叫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色界占四地,无色界占四地。
先说欲界,五趣杂居地。这不是欲界有一地吗?叫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四地:初禅天,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定生喜乐地;三禅天,离喜妙乐地;四禅天,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的四个地。
无色界的四个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无色界的四地。
以上这个九地,都是因为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漏业因所得的果报,所以又名叫九有。这是九地。
下面再说八十八品见惑。
在三界中见惑共有八十八品,其中欲界有三十二品,色界有二十八品,无色界有二十八品。这里面有十种是属于根本惑,就是重点。
这十种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种是根本惑。我们分别来说说。
咱们大家都知道苦、集、灭、道,四谛,我们看看这四谛里,每一谛都包含几种惑。
先看苦谛,苦谛里面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一共是十种。
在集谛里有邪见、见取见、贪、瞋、痴、慢、疑,包括七种。
灭谛里包括邪见、见取见、贪、瞋、痴、慢、疑七种。
道谛里包括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八种。
合起来就是八十八品见惑。
大家听了以后,有个突出的印象没有?哪一个里都跑不了贪瞋痴慢疑。为什么我们总讲,告诉大家要远离贪瞋痴慢疑?它是你成佛的最大障碍。这回通过介绍这个,大家是不是能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提高?不要小瞧了这贪瞋痴慢疑。
什么叫见惑?见惑就是错误的看法。那我们要修行从哪里修呢?就是要从这里下手。为了教初学,佛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类。
第一类就是身见。把身体当作我,这错了。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
第三个叫见取见。
第四个叫戒取见。这两种合起来,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成见,主观观念,自以为是。
第五个是邪见。所有一切不属于前面四种,一切错误的看法都是邪见。
这五种见放下,在小乘证初果,在大乘是十信位的菩萨。地位虽然低,但他是圣人,不是凡夫。他在六道里头虽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在六道里住的时间有限。大乘十信菩萨的第七信,第七信断证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所以七信菩萨超越了六道轮回。
七信是阿罗汉,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这里的佛是十法界里的佛。十法界的佛不是真佛,但是很像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称他为相似即佛,很像但不是真的。那这个真假用什么来做标准呢?用转识成智为标准。真能转八识成四智,这是真佛。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四智:法相宗所立的四种如来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八识还没有转成四智,这个佛叫相似即佛。他就差这么一点点功夫。如果真的转过来了,他就不住十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是假的,是一场梦。梦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叫一真法界。这个一真跟十法界比,十法界是假的,它是真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实报土除外。注意这块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庄严土也在其中。
这就是大乘教里,佛为什么教我们不要着相,教我们从破四相开始,真的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真正做到了,你的心清净了。《无量寿经》的经题,修行的三个标准:清净、平等、觉,三个标准你做到了。这三个标准就是三个学位,阿罗汉、菩萨、佛,这三个名称人人有份。佛陀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专利,也不是阿弥陀佛的专利。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说的是真话,所以一念大彻大悟。这一念放下,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放下了就成佛。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表演,与识字不识字没有关系,与经教有没有学也没有关系。关系就是你把自性里的障碍除掉了,见思烦恼除掉了就是阿罗汉,尘沙烦恼除掉了就是菩萨,无明烦恼除掉了就成佛。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道理懂了,修行在个人。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问学生修行的事情。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干涉,既不能干涉又不能代替。释迦牟尼佛只问你,是不是真明白,真懂了。他问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今天在这里搞经教,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真懂得了?不见得。
早年章嘉大师告诉老法师,千万不要不懂认为自己懂了,那就完了。为什么?你就停在这里,不能再向上提升了。我们今天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是什么?是完全从经典里面得来的。经典看多了、听多了、学多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这是解悟,不是证悟。我们对自己的修行程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你不懂装懂,你就把自己害惨了。为什么不是证悟?因为没放下。放下了才叫证悟,就真的觉悟了。没有放下不是真的觉悟,得继续努力。放下之后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才能入佛的境界。这种事情,对于我们想修行、想证果、想了生死出三界关系太大了。我们要搞真的,不要搞假的。
心业庄严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下面所说的,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有这样两句话说得好:“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
那个“知”是什么?是妄念,妄想杂念。“圣心无知”,圣是圣人,诸佛菩萨,诸佛菩萨的心没有知,“故无所不知” ,这很厉害。这些话是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佛不主张我们求知,你求知就有所不知。求知是什么?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无知是什么?无知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那就是无知。
我们再看下面两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
无知,没有经过思考,别人提出疑难问题,你立刻就对答,这叫无知而知,这叫真知。
“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无知而知,知即无知”。
就说这个心吧,《楞严经》上七处征心,实际上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不能说它在一个地方。起作用,有缘就起作用,没缘就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就在当下,就在当时。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此界,不是他方。妙!妙不可言,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佛经常常用一句这样的话,不可思议!你也无法去想象,你所想的全是妄想。既然知道是妄想,那不如不去想。不想就入定,不想就得真实智慧,起作用就在当下。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此地,不是他方。这些全都是讲的事实真相。这些话很难懂,为什么很难懂呢?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常识,在我们的常识里没有这些东西,但是它确实是事实真相。所以佛八种功德成就,第四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心业庄严是核心。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报庄严的第四种庄严——心业庄严。
这节课时间到了。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无量寿经》专题讲座 第15集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20:50 , Processed in 0.07874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