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797|回复: 0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第七章 三界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22: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
      以志 著  
      
      第七章 三界合一
      ?  
        ● 三界是要先分清,而后再合一。

          ●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人们都认为是你我他三个人,其实就是性心身,性是天人,心是阴人,身是世人。

          ● 我们的三界真能合一,其力无穷。

          ● 能达通天理、人事、因果,才算是达通三界。道是天道,求道是求着合天。不合天什么时候也不能合道。

          ● 归根返本才能有成。

          ● 人不得道是因为性心身三界不能合一,身做这种事而心作别的想,这是心身不能合一,遇着逆事时担不了,或生气,或上火,这又是性和心身不合一了。必三界合一才能得道。想要成佛还须四界合一,今人用“心”学佛又怎能成呢?比我在上的人是我的天命,平等的是我的宿命,在下的人是我的阴命,所以人正是我,岂有人我之分。所以无人无我。

          ● 舍了万物,才能收进来灵光,因为人的灵光都散在万物上了,如产业等都是业根。(但立刻舍净,还不行,得修点舍点,舍净了,也成了。)

          ● 男子必须乾三连,才算真刚。真刚决不怨人,不怨人是佛界人。

          ● 命就是人,性就是神,志就是佛,必须性命双修,才可成道。

          ● 圆不在大小,圆了才能照得全。

        ● 对允恭道:你想要养三宝,若能装个活死人,自能养足。  
        前几章论述了三界各论,三理常存,三命消长,三界分清,死心化性和三界俱足等,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三界合一。用先生的另一说法:“道就是人与天合。”人能做到性以天性为主,命以天命为主(道心当家),身以行道为主,这样性命自可返本还元,归于先天,复还其本来面目。也正是尽了人道,合乎天理,三界合一,归根返本了。  
        先生说:“三人同心,黄土变金。人们都认为是你我他三个人,其实就是性心身。性是天人,心是阴人,身是世人。我们的三界真能合一,其力无穷。”然而,我们常人的三界,总是在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运作着,常常为了某一件事,理智上认为是应该这样做,但情感上偏偏要你去那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个人是不可接近的,但你的情感怂恿你、鼓励你去接近他,甚至与他同流合污;理智上知道为大众服务是好事,但身体不愿动弹。其实,人人都有良知,只是良知的力量薄弱,没能把心身统率起来,形成了阴盛阳衰的状态。所以凤仪先生说:“三界要先分清,而后再合一。”性心身都清洗干净,自然会合一了。我国古代的伟大人物,所以有伟大的成就,莫不是三界合一的结果。如宋朝的范仲淹,出身贫苦,后来官至宰相,仍保持清贫,处处为天下百姓着想,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千古传颂。若非三界合一,焉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又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坚持抗元,兵败被俘,在狱中作“正气歌”,宁死不屈,杀身成仁,浩气常存。他当时倘若存有半点私心(三界就不合一了),便难以坚持到底,正是因为他三界合一,所以才“其力无穷”!唐玄奘赴印度取经,往返十七年,历尽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终于成功,成为千古的伟人。这正是由于他信心、志向、行动高度凝聚,三界合一,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书读万卷,博古通今,然而终无成就,就因为他们不能把学得的道理付诸实践,书是书,我是我,知行不能合一,言行不能一致,正是三界不能合一的表现。然而,凤仪先生并未曾读书,但听到一句真理,就依照实行,正如他自己说的“书念人”,把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心身结合起来,三界合一了,所以才有那么大的成就。  
        修道的人,能否三界合一,是他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如口唱戒律而不能严格遵守;大讲看破红尘而实则仍被情牵物累;明知怒火能烧功德林,却时常大动脾气。如此表里不一,自欺欺人,焉有成功之日!先生说:“人不得道,是因为性心身三界不能合一;身做这种事,而心作别的想。这是心身不能合一;遇着逆事时,担不了,或生气,或上火,这又是性和心身不合一了。必三界合一才能得道。想要成佛,还必须四界合一(详见《四大界》篇)。今人用‘心’学佛,又怎能成呢?”  
        先生说:“三界要分清,还要抱一,自己要常省察,性清没有?心怨人不?怨人的像砖坯子有裂子似的,烧成了也不能好。”三界分清了,如果不加以充实,还是没有分量,所以必要抱一。所说的抱一,就是性心身一致地朝着一个目标精进,如尽伦常,或为社会服务,或劝世化人,要具有真功实德。同时里边必须没有气火,没有牵挂,如此才能最后达到三界俱“了”的境界。否则,稍有怨气,便留下裂痕,达不到圆融无碍的地步。不过在尽道的时候,必要知进知退,如只知进而不知退,必要陷在里边,不但无德反而成罪了。以尽伦常为例,先生说:“常人都是知进而不知退,进像入阵似的,你必得先明白破阵法,进去才可以退出。像为媳妇的,既然进到婆家来,若不知全家人的好处和全家人的道,就是不知退,日久必要受伤。”又说:“进道得知进知退,不然,尽孝也不孝了,尽慈也不慈了。”这里所说的退,是指心性上的退,并非身退。找人好处的实质正是心灵上的自我解放,怨人的心境,无异于心灵上的自我围困、自我煎熬。所以知退正是自我解脱。  
        先生说:“身之不修,只因性心身不能合一的缘故,人和物所得之于天,原性都是光明澄澈的,只因累世掺入恼怒恨怨烦,就有偏,就不能合一了。”这说明人的气禀性的根子是非常深的,由于生生世世的轮转,使原来天赋的元性污染得阴浊不堪,这便是产生无边罪苦的根源。现在要修,就是清除这些污垢,清除累世掺入的恼怒恨怨烦,达到三界合一,也就是借着身子去锻炼自己的性命,使之会合,恢复光明的天性。  
        循天问:“徐子贞(怀德县顺山堡人,怀德女义学创始人之一,大力办学十年)怎么明白道之后,末路又迷了?”先生道:“这像阴天似的,云稍破开,太阳放一线光明,不久又合上了,就像这个道理似的。如能看破人世,万有俱空,一切都不是我的,那才是真看破了。”归根结底,人要想了生死,脱轮回,不看破一切,不打倒我相,是断不会成功的。所以有不少半途而废的修道人,往往是被情牵回来!被物牵回来,被“好”牵回来,或被气火牵回来,都是没有彻底看破尘世,尚有我相的缘故,因此,有我相是三界合一的根本障碍。  
        凤仪先生说:“有真知自无烦恼。”真知就是良知,人们往往误以为博学多识就会有真知,其实学识多为后天知见,这些知见越多,真知就被蒙蔽得越深,烦恼就越多。求学识和求道是两回事,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是要天天增长知识,求道是要天天去掉后天的知见。所说的看破一切,也意味着破除这些后天的知见,而后才能露出真知。那么为人就不该求学识了?多年求得的学识,还必须排除掉吗?不是这个意思,知识有知识的用途,只是不完全以它为主,不被障蔽,就可以了。求道和求学另一个不同特点是:求道要靠悟,属于内求法,求学是向外面学,属于外求法。但悟出来的道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外界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先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悟道要立定走向,时时在一条道上去悟,常了,道自然就源源而来了。这正像机器井(压水井)似的,越压动水越多。可是井筒很细,那些水岂是都在井筒里吗?不是,是在井外,不过井内的水出去了.井外的水就进来补缺。道之源源而来和这水是一理。”悟道的究竟是要达通三界,先生说:“能达通天理、人事、因果,才算达通三界。”  
        西元一九三七年春,先生年高体弱,由循天来服侍,循天与先生常有些令人神往的问答。有一次,先生说:“循天里头很闷,像烧的土豆子似的,里边熟了,只是生气没冒出来。”循天问:“怎能放出来呢?”先生说:“必得钻透一条道,才能放出来。”循天又问:“不是得三宝足才能钻透吗?”先生道:“不对,先钻透了,才能进去阳气,才能足呢。”  
        先生与循天有时谈论创办女学的初衷与事业发展的现状,竟而谈到深夜,讲到性命哲理的精深透辟处,兴奋异常,循天竟致听得欣然忘我,因而提出的问题也是步步深入,先生的解答都是出于个人的体验与心悟,往往有别于传统的解释,不落前人窠臼,而有其独到之处。如循天问:“怎么才能精化气,气化神呢?”先生道:“精就是精灵,人与物都是精灵。狐狸因为有好皮,鹿因为有茸角,人才害它,就因为有物啊!人,不格物(格除物欲),又怎能固精呢?精想要化气,必得不怨人,怨人就是阴气,不怨人就是正气,能达到真不怨人,就是纯阳无阴了。气就是器具。人们为父、为子、为夫、为妻,都是名,都是器。一怨人,器就裂了,又哪能装住东西呢?能不怨人,就成为完美的器。这算是精化气。若能到在‘君子不器’的地步,不但能作器,而且能作众器。这就是气化神了。若再能大放光彩,把人、物的性都得着,和天地同体,那就是神化虚无了。”先生对精气神的解释,虽不一定合乎古人的原意,但在修身立命中的价值与意义,却是不可思议的。  
        先生每次提到精气神的时候,总是从伦理和性理的角度来讲,他曾说:“精气神是三宝,必得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气足不饿,神足不困,精足不思淫。想精足必得固,想固精,必得极柔和。想要极柔和,必得丝毫不往外怨。养得极柔,才是真刚。”他对循天说:“你还没有养足,怎说呢?因你还有动的时候,必始终如如不动,才算足。”循天又问道:“因什么还动呢?”先生道:“理不足就怨人,怨人就伤精。”循天问:“三宝怎能养足呢?”先生道:“把世界看破了才行。”  
        先生说:“神不足就不能普照一切;气不足,就不能达透一切。精是气之母,精不足,气也就不能足。”循天说:“想要精足,就得死心吧?”先生道:“对啊。”  
        先生教人特别注重躬行实践和人事磨炼。如有一次刘文永说:“循天久不讲道,或许将要退化了吧?”先生道:“空讲也不行,必得遇事一挤,能够定住就成了。”  
        先生为了全面地深刻地阐明三界的真谛,提出“三魂”说。他说:“三界就是三魂:灵魂、阴魂、身魂。身魂就是父母生的身子。阴魂不是有身体时候就有的,是当降生时,呱的一声,阴魂入壳。这是地府给的(也称命魂)。它是糊涂的,就知道贪,知道吃,所以是昏的。天给的灵魂,是清明的,然而是随时地慢慢地进来的(有拨阴取阳之意)。若不得着灵魂,就要成个痴呆人了。所以灵魂聚的越多,天分是越大的。我们讲道听道,正是向里边进灵魂呢!若常说自己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天门就闭了。不可不加小心。”常说我不行,就是不相信自己,等于自己压着自己不得抬头,使本有的高大形象变得矮小,性光变暗,正是欺侮自己。所以先生说:“会当人的聚万灵,不会当人的散万灵。”  
        凤仪先生讲道常以“接码子”为喻。“接码子”在果树栽培上叫做“嫁接”,是把果树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果树的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俗谓“接码子”。嫁接后,能保持果树原有的某些优良品种的特性。先生把果树嫁接的作用与价值,移植到人的修身立命上来,这是从他自己上法古人的实践和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使“接码子”变为修道中的一个法则,成为其学说中的重要一环。先生常以杏树为例,说道:“杏树必靠接码子才能结好杏,若过百年不接码子,满林杏树,虽然原种是银白杏,也必要变成山杏了。因这理,我知道人类进化也全靠教化。若不教化,就要都走错道了。教人以古圣先贤之道,他们就可以学,学久了,存真了。古圣的灵就来相助。我从夺周姑丈之志,而又夺羊角衰之志。我知圣贤之灵真能助人啊”(《羊角哀舍命全交》系历史故事,春秋时代,羊角哀为解救左伯桃之困境而牺牲自己,以全朋友之交)。  
        凤仪先生又说:“杏树接码子,是三界一齐换。当它是山杏的时候,仁、核、肉都是山杏的本色,接码子后,仁、核、肉都成银白杏的样了。可见换界的难啊!我常说隔界如隔天,是不错的。我明道之后,就知道满世界人没有像我这样的。因为别人的三界不能换得这样的清啊!”  
        先生家乡杨柏为一方有名的善人,扶困济贫,广行善事,先生青年时患十二年疮痨,因听杨柏讲善书,悔过顿愈。三十五岁的初冬,杨柏家突遭不幸,大祸临头,先生为解救杨柏困境,夜往杨家,边走边喊:“杨柏死,我也不活着,我非学羊角哀舍命全交不可!”喊着喊着,精诚所致,豁然开朗,突然“黑夜见白天”,黑洞洞的夜里忽然一片光明,从而顿悟天人一贯之理,洞悉阴阳变化之机,不仅知道了杨柏事故之前因后果,更知道了世界未来之变化,以及人类之前途……并知道了古人之灵如何来助。这就是先生讲“接码子”的由来。他说:“我从前为救杨柏,曾学羊角衰舍命全交的故事,哪知羊角衰之灵真的来助我。所以我做一事,学一古人,再做一事,再学一古人。事事皆学古人,则我们的性中,即含有多数古人的灵光,做起事来,也就有多数古人相助呢。古人的名至今犹存的,即古人之德和灵依然存在,那是一点也不错的。”  
        古人的灵犹存,即古人的信息犹存。宇宙是个巨大的“信息库”,存在着无数的各类信息。凡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人物及其学说等等,其残留信息无不潜存于这巨大信息库中。更有层次高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信息可与人进行着无法统计的信息交换,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命性质。由此可知“接码子”与古人相接是确实存在的。  
        综观三界的修养功夫,从性心身分清入手,清除嗜好,去掉私欲,化除禀性;情理无亏,道理常存,天理圆足;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死心化性,三界俱足,达到三界合一。这是三界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先生曾以弦琴做比喻:“人的三界像三弦似的,弹弦的人拿起三弦来要定定弦,使之合一。我们的三界也要常加品评,性理圆足没有?心中道理足没有?身界能圆情(情理无亏)没有?能时时省察,三界俱足,自能合一。”  
      
        [标签: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13:58 , Processed in 0.08069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