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702|回复: 0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第八章 三界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22: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
      以志 著  
      
      第八章 三界杂谈
      ?  
        三界所包涵的内容极为广泛。凤仪先生平日讲道,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发,除上述诸章的系统论述外,某些涉及三界的部分语录,列入本章,试为阐述。  
        1. 先生说:“三世因果,性是一世为前因,心是一世为来因,身是一世为现在。”  
        从先生这段语录,我们可以联想到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体现了因果的规律,没有无因之果,所有的果,都是来之于一定的因。只不过是有些事物的因,尚未完全被人们发现而已。对于人来说,更是处处被因果所支配,譬如我们的气禀性,除了父母的遗传和环境的熏染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宿世的业因,所以说“性是一世为前因”。人的心,每一个细小的念头,如贪心、妄念、憎恨等等,都可以种未来的因,条件成熟了,便可结果。所以佛家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说法。凡夫种因时,不知道觉,待恶果形成了,才知道害怕,但为时已晚了。“心是一世为来因”,就是此意。身为父母所生,是最现实的东西,现在所受的,所做的,都可体现出过去世的因和未来世的果,三世的因果,竟集于今世之身,所以说“身是一世为现在”。  
        2. 先生说:“人们就知道世上有个身我,而不知道天上有个性我,地府有个命我,性化了,天上的性我可得天爵;道理明了,地府的命我可以得位。所以一个人实有三身。”  
        性我是指天性而言,天性原本是光明澄澈,妙用无穷的,但由于气禀性的染污和习性的缠绕,所以才阴暗污浊了。如能把气禀性化除,习性去掉,使天性圆满,人天合一,就叫做得天爵。道理明了,是把伦常道研究明白,人道尽得完满,不欠因果债,立命立德了,则地府的命我可以得位。然而,性我命我,都必须由身我的实践体现出来。三位一体,人间的身我一动,则三我齐动。  
        3. 先生说:“人要常省察自己的三界,更要常品评自己的性是什么气味,什么颜色。像天气似的,万里无云是好天,有点云没有风,也得算好天,但比万里无云的好天,是不是差得多呢?”  
        自我省察是修养功夫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所以要常品察自己性中有多少气火;心中还有多少私欲;是人心重,还是道心重;身界有无嗜好;情理是否有亏等等。在品评自己性界的时候,要细心考察,发动禀性时有多么大的劲,什么颜色。如赵品三曾患七年瘫痪,请先生为之讲病,有一次他生气,自觉一股黑气上升,和眼睛一般齐了,他大喝一声,这股黑气刷的一声降下去了,不意多年瘫症从此一跃而愈,阴水性化了。同时发现动性时,有咸味、黑色,这是元性来朝,正如长时间乌云蔽日的阴天,从此豁然开朗了。  
        4. 先生说:“上天给我们的性,是无所不知的。我救杨柏,忽知一切,就是元性告知我的。”  
        此处说的元性,就是天性,也是佛家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又叫真如。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洞明一切。先生救杨柏时,忽知一切,正是天性的妙用。  
        5. 先生说:“道像灯火,德像灯罩。德不足,挡不住外界的恶风。”  
        道就是命,德就是性,命和性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道行的不真,便立不住命,德性不足,便养不了性。性量大,其命必大,则其光辉也必然圆足高大,因此,邪气与恶风也就难以侵入。  
        6. 先生说:“心中有累就是命中有累,事实上准有累事。”  
        在三界中,命与心同义。佛家说:“对境生心”,心是境的反映,反过来讲,心也可以作用于境,外境常常是内心的写照。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身外的情牵物累,内心不得清净必然烦恼丛生。心性总是困在樊牢之中,结果内心越是不得解脱,则外境必然累上加累,如此恶性循环,则命中怎能没有累事呢?所以必须首先从心上下功夫,只有看开、放下,才会从心上自我解脱,而后才可逐步改变境遇。其实,有很多烦恼是起于自心,如对亲人近人的牵挂、忧虑、担心、企盼、思念等等,既对自己有害,又丝毫无益于对方,浪费许多感情,徒自增加苦恼,何苦如此!殊不知只要自己心一放下,则精神上的牵累便立即解除了。所以,凤仪先生说:“心里生念就得觉。觉就可以了。”  
        7. 先生说:“好心不如心好,热心不如良心。”  
        常看到有人把对方惹的不愿意了,却自言自语地说,我是好心啊,他还生气了。实际,他的这个“好心”,是忘了自己,而一心要求别人好,甚至不考虑态度与语言,结果事与愿违。这个“好心”,只是要求或责备别人,盼别人好。而“心好”呢,是要求自己,从提高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用以带动别人。好心是“求诸人”,心好是“求诸己”。所以说好心不如心好。“热心”是好心的反映,“良心”是“心好”的实质。  
        8. 先生说:“贪好是孽。嫌不好就是缺德。”  
        这句话是由于某人上课讲述自己的夫妇道。流露出嫌恶妻子的意思后,先生对他做的批评。那人既然觉得自己的妻子愚,就必然有羡慕他人妻子的心理。看不上自己的妻子,这种心理继续发展下去,便有抛弃妻子的意念与可能,这不正是缺德吗?为什么说“贪好”是孽呢?因为嫌恶不好是厌旧,贪好就是喜新,厌旧喜新的后果必然置别人的痛苦于不顾,这不正是罪孽吗?所以先生常说:“托起愚人是贤人。”其实,岂但夫妇间是如此,凡是看不上愚人的人,都可以说是德不足啊!  
        9. 先生说:“凡是求合于天理才近于道,合乎俗人心的多不合道,只一个求合乎俗人心,真把我吓死了!”  
        天理是大公无私,人我一体的,能本乎天理行事,自然合道,不过,有时不易被常人所理解。然而,处处合乎俗人心的事情,往往是违背天理的。如婚姻嫁娶都要大事操办,讲排场,求表面,铺张浪费,劳民伤财,这是世俗人所追求的。但却不研究夫妇之道,正是违背了天理,所以不会增进家庭幸福。又如占公家便宜,常人认为是心安理得的,实际正是违背了天理。天理是一事当前,先为公益着想,纯按天理行事,往往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如张雅轩为创办女义学,捐献了全部家产,倾尽毕生精力,当时,是大多数人所无法认同的。后来,女义学真正大兴起来了,遍及关内外,达数百处之多,人们才认识到他所做的是超尘拔俗的壮举,这时,家乡父老才无不唏嘘赞叹。所以,一个人总是处处求着合乎俗人心,便永远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业,更遑论成道成德了,难怪凤仪先生为此做出那么深切地慨叹。古人说:“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性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僧肇:《物不迁论》)真是切中时弊。  
        10. 先生说:“不责人而责己,是得道的捷径,可惜人都不肯行呢!”  
        一开口就责备人家的不是,是非常省劲的,连三岁的娃娃遇事也会责怪别人,这种习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但学道的人,必须翻过来,要常常找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真正认识自己,才是明智。又说:“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的缺点,才是强者。说明“自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并且是拨阴取阳,使灵魂升华的关键。所以先生常说:“当什么人存什么心,千万不要存人家的不对。”心中存人家的不对,正是存阴。  
        11. 先生说:“知足才能落底,知足才能得道,这是得道的妙诀。”  
        贪心是无底深坑,永远填不满,不知足就永远不能落底。越不落底,离道越远,随时有掉进罪恶深渊的危险。能翻过来,一知足便立刻填平了无底坑,开始迈入大道的门槛。所以对物质的贪欲减少一分,则道念就能增加一分,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得道。  
        12. 先生说:“每有一种动作,就思想合乎天理、人事、因果不呢?能这样思想就会合道了。”  
        合乎天理即是符合众人的利益,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给众人作榜样,扩而充之,便是人我一体。合乎人事,就是符合人与人相处的伦理规范,如孝、悌、慈、夫妇道等等。所谓合乎因果,首先要认识所有遇到的拂逆之事、坎坷境遇都是因果,本该如此,不生怨气,从容处之。尤其遇有不正干的子弟,更必须尽力作德,以消其因果。如欲彻底了因果,就必须在生心动念处下功夫,不可种循环的恶因,如憎恨、贪欲、邪念等等,不种恶因,就不会结恶果。经常如此检讨,就自然合道了。  
        13. 先生说:“去贪争搅,行智仁勇。什么叫智?就是遇事要知道他的因果,不生怨气;什么叫做仁呢?仁者爱人,无论对面人对我怎样不好,然而,我知道他性没化,心没死,苦恼得很,当生一种可怜他的心;什么叫勇呢?对于道看得清,见得透,就尽为行去,这就叫勇。”  
        由于贪争搅的蒙蔽与污染,智慧、仁爱、勇敢之心便不得发露,所以学道首先要从去掉贪争搅入手,能按先生所讲的智仁勇的内容做去,其精神境界必能达到高层次。  
        14. 先生说:“人在外边常惦着老人,以为是尽孝。哪知此心是思亲,则不能思道。因思亲而不能得道,适足以增老人之罪,又怎能算孝呢?”又说:“人的大本,就是一个孝字,为子女的不必然常事庭闱才算是孝,若能立身行道,虽然相离万里,也是尽孝。孝子是纯本乎天良,违天良就不是孝子了。”  
        这二段语录将远离父母者应怎样尽孝,讲得很透彻了,可用以对照自己,要求自己。  
        15. 先生说:“看男人的心,就可以知道他女人什么样;看女人的意,就可以知道她丈夫为人怎样。”  
        夫妻是一个整体,心意是彼此感通、相互影响的。比如家中有个贤慧温和的妻子,无有内顾之忧,丈夫在外的精神面貌,喜怒言笑,适足以反映出来。俗云:“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男人,上班时间,高高兴兴,但下班时,一进家门,颜色便立刻变了,甚至不愿意回家。这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但关键是妻子在丈夫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不是良性的。其根源是什么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女人的“意”的问题了。朱熹说:“意者,心之所发也。”一般来说,女人的意有的发冷,有的发热,有的硬,有的散,有的圆,有的扁,有的有棱角,有的太软等等,可以分许多类型。  
        所说的意发冷的,是指对丈夫缺乏温暖,少有体贴和关怀,这样的女人,不知不觉就把丈夫“推”出去了,家庭很少有温馨的气氛。女人意圆的,气度温和,给丈夫温暖的感受,“仰事俯畜”,无不周详,这样家庭必然和睦。  
        再看看那守孀的女人,绝大多数个性强梁,有办事能力,更有甚者,具有十足的丈夫气。她的男人即便不死,也必多病,或者不务正业,或者离异,她的意当然是属于硬的。这是关系到阴阳相互消长,刚柔彼此转化的道理。为什么有的夫妻退休前,都是各自单位的领导者,一贯说了算,而退休之后,在家庭里,便互不服气,谁也不愿甘当配角,矛盾重重,有的甚至不得不长期分居。这就是因为夫妻错位,阴阳不调的结果。上述各种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平衡力量在起作用呢!  
        所谓意是扁的,是指不易翻转,这样的女人好凿死铆子,缺少灵活性,伦理关系很难融洽,夫妻缺少共同语言。  
        什么样的意是热的呢?她对丈夫过度的关心,甚至对丈夫的起居冷暖时时挂在心上,处处放不下,竟至热得发黏了,这种意属火。这样的妻子,总在给丈夫加不良信息,怕这怕那,这是非常危险的。往往是怕他出什么事故,恰恰真就出什么事故了。至于妻子贪心大的,就更容易促使丈夫走上贪赃枉法之路了。  
        意属散的,是指不论学什么、做什么,其意念总是难以集中,不能专一,为人处事更缺乏一定的准则,忽东忽西,随风飘动,她不可能起到好“内助”的作用,所以丈夫很难有所成就,对子女就更谈不到良好的教育了。  
        意的类型不是上述几种所能概括的,可有许许多多的类型,凤仪先生对意的不同作用及其变化之微妙的研究与心悟,确有独到之处,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完全表达清楚的,主要是靠细心观察与体验,方可发现其妙用。(可参阅《王凤仪年谱》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为学员品评心性)  
        究竟哪种意有利于夫妻关系和家庭幸福呢?除上述属于“圆”的意之外,就是先生说的“意要长”。所谓长,是绵长之意,如小河的涓涓流水,不急不缓,永不间断。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不骄不躁,心细而不小气,圆活而不虚伪,彬彬有礼而不拘谨,开朗大方而不放荡,可谓标准型的妻子了。  
        关于意的修养,更为关键的是一个诚字,古人说“诚意”,即是无杂思,无妄念,真诚其意。意不诚,则其它一切修持,便无从谈起了。  
        下面讲凤仪先生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在朝阳开会时,根据三个姑娘的意,而预言其日后都能遇到什么样的丈夫的真实故事,从而可以看出意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是何等重要。这三位姑娘都学品兼优,姿容秀丽。先生说:“孟良璧意中有欲,将来必遇个性情撅的丈夫;王丹忱火太灵,将来必找个傻男人;房正坤将来必遇个甩大鞋的男人。”当说这话时,并未引起她们的注意。孟良璧师范学校毕业,后来与其结婚的丈夫是个山东人,果然性格倔强。王丹忱在当时听到凤仪先生的预言,暗笑其言之不中,因为她已经订婚了,对方是她的表兄,正在大学念书。不意表兄大学毕业后,竟与一个女同学结婚了。表兄给王丹忱来信,说了许多个对不起,便解除了婚约。王丹忱从此受到严重刺激,后来经人介绍,与一个富翁的儿子订婚了。富翁儿子精神迟钝,缺心眼,念了四、五年书,还念第一册。富翁因为儿子傻,要娶个精明媳妇,好帮着当家理财,王丹忱由于贪财,为了享受,竟与他结婚了。婚后大事挥霍,肆意享乐,不久家败人亡,王丹忱也死了。房正坤在凤仪先生的预言六年之后才结婚,丈夫也正如先生所言。  
        意念本身能产生一定的能量,这是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意念越真诚,则其能量也越强。下面举个叫作《新嫁娘的呼唤》的例子,这是早年见于一本刊物上的真实故事。内容记不太全面了,事情发生在德国一座煤矿里,大致的内容是这样:一次,矿井冒顶,压里十来个矿工,经过七、八天的挖掘抢救,其中只有一个年轻人活命,其余都已死亡,记者采访年轻矿工为何能顽强的活下来?他说:“在深深的土层下,也曾多次昏迷,濒于死亡。但在每次将要休克时,都听到百米以上的地面上有人边哭泣边喊他。你可千万别死呀!不能死呀!我等着你活命上来,你可千万别死呀!这样撕心裂肺的呼唤声不绝于耳,每次将要昏迷时,都会听到这个声音。所以,一直活下来了。”事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正是在矿井上边这样不断地呼叫着、祷告着。根据一般的常识推断,她妻子的声音再大,埋在那么深土层下的丈夫,也不可能听到,这就是妻子意念专诚的强大能量的作用。  
        意念是会产生强大能量的。但是这里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意念必须是无比真诚的,里边没一毫的杂质与做作的成份。其真实程度正如妈妈想孩子的心情,并没有事先的准备的过程,是绝对真心的,无半点水分。当然每个人意念真诚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产生能量的强弱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说明意念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是肯定的。所以,女人的意可影响丈夫的为人,决定家庭的苦乐,就不言而喻了。  
        凤仪先生说的“看男人的心,就可以知道他女人什么样”,应怎样理解呢?从上所述,可看出妻子的意对丈夫的为人甚至命运,有偌大的影响;同样,男人的心对妻子的身心的作用力是更为明显的。人的善恶真伪,都取决心识的活动,尤其一个男人的心,对整个家庭的兴衰、顺逆,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男人的心正、作风正则家风必正,男人的心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则家道必日趋衰落,所以丈夫的心对妻子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心有正、邪、虚、实、大、小、真、伪等等的区别。有私欲杂念,固属不正,但心中常存妻子过错,甚至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心更是不正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人人也都有优点,往往由于某个缺点,便把妻子的全部优点都给湮没了。这不仅是不公平,同时更使妻子原本可以发挥的优点也给压制下去了,致使妻子总是小手小脚不敢迈大步。  
        男人的心本来应该大些,但有的正相反,小得连半点反面意见也容不下,只许顺从,不得稍有拂逆,致使妻子的心身总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样,夫妻关系怎能协调!  
        做为丈夫的,必须对妻子信任,如果总是处处不放心,时时加提防,拿一回当百回,这样丈夫的心,就是虚而不实了。很可能逼得妻子更不敢对丈夫说实话,甚至谎上加谎,永难处出真心来。  
        私心杂念太重的男人,行为不端,心口不一,得不到妻子儿女的尊重,因而竟致以力压人。妻子原有的满腔热忱,温暖的心绪,日久也必然变得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了。这样的家庭,何来幸福!  
        丈夫对妻子的相信,是非常重要的。信而不疑,并能理解妻子的辛苦与难处,是丈夫给妻子的最大的良性信息。由于丈夫的心正、行为正,外走多远,几年不归,也让妻子放心落底,如此才使妻子精神上能有可靠的依托。  
        总之,丈夫的心,要正而不邪,刚而不暴,大而不粗,细而不小,温而不热,信而不疑,实而不虚。这样,不仅是妻子的幸福,也会给丈夫自身带来更大的幸福。  
        男要心正,女要意诚,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由此,便可体现出夫妻一体的真义了。  
        16. 先生说:“当父母的指望儿女们养老,都是假老人,儿女们尽老人的孝,是他尽的,不是要的;为男人的说女人不恭敬他,这话更丢人,想必是你无德。有德她哪能不恭敬你呢。”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父母要求子女尽孝,子女要求父母尽慈,都是“要道”。丈夫要求妻子恭敬,也是要道。要道就是求诸人,尽道才是求诸己。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不就截然分明了吗!凤仪先生主张培育子女是为世界,如把子女看做是私有财产,就大错而特错了。  
        17. 先生说:“人常问我,孝道怎样尽呢?我说,尽孝的地方,是要由漏处入手,如哪方面困难,那就是父毋的忧心处,你不管就不能尽孝。”  
        孝道有孝身、孝心、孝性之别,解决老人忧心处,正是孝心。  
        18. 先生说:“今人不达对方的意,偏要叫对方像他,所以很费劲。”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能理解对方的心情最为可贵,也是最重要的。所说的达对方的意,就是理解对方的心情。如果不理解对方的难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要求对方像我所想像的那样去做,这不就苦了对方了吗?不仅事与愿违,同时也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自己也感到非常苦恼。所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 先生说:“能忍受,性就清;能知足,心就了;能担事,身就了。”  
        人最难接受的就是吃亏忍辱。然而,吃亏受辱能泰然处之,不动气火,就证明他的气禀性真正化除了,是性界清了;心界最难控制的就是贪,能做到处处知足,就自然不贪了,不贪是心界了啦;身虽有很重的负担,但心性不为所累,身界的苦就了啦。  
        20. 先生说:“能欢喜,性就化。”  
        阴沉、愁苦、嗔怒等等情绪属阴,会助长禀性;欢喜、愉快等情绪属阳,能发展天性。所以常常欢喜、知足,就能化除禀性。佛家说的“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也是这个道理。  
        21. 先生说:“天性是向里归的,禀性是向外散的。”  
        印度瑜伽经典《无帕尼沙德》中有句话:“造物主把人类的孔穴(眼耳)开向外方,所以人类只会向外看,不想向内看;唯有贤明的人,才内视自己。”这句话虽很幽默,但却内涵深刻的哲理,人们正因为处处往外看,被物欲所迷惑,专看他人的不对,才迷失了天性。只有内视自我,时时向里归,才能露出天性;向外散,执着于物欲,必然增添习性,助长气禀性。  
        22. 先生说:“把贪心一去,当时就乐起来。”  
        贪心越大,苦恼越多。因为贪心大,满足不了的愿望也必多,处处不知足,斤斤计较,苦恼必然随之而增多;如果贪心一去,无所贪求,则失望也就少了,时时知足,自然就乐起来了。  
        23. 先生说:“要想化性,心得向后退。”  
        俗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能退一步想,自然就想得开,想得开就能不动气火了。把名利财物看淡,认为都不属于我的,无有得失,自然就无所争了,心无所争,禀性当然就容易化了。  
        24. 先生说:“不挑眼,就能养道。”  
        遇事吹毛求疵的人,烦恼必多。一睁开眼睛,不是这个不对,就是那个不好,总是自找烦恼。然而修道的人是为了断除烦恼,他却自寻烦恼,怎能不失道呢?所以必涵容一切,才能养道。  
        25. 先生说:“什么时候心眼没有了什么时候成。”又说:“动心眼就有罪。”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眼?所谓某人心眼多,不外乎说明他的私心、贪心、欲心、虚荣心等等玩得巧妙,甚至一时还没被人发现呢,便宜就得到手了。其实,越是这样,他的私心所发挥的能量越大,结果所造成的罪过就越重,所以,心眼是心界的大漏,只有把这个漏杜尽,才是修心的目的。  
        26. 先生说:“心好拉锯的,就不是先天。”  
        这里所说的“心好拉锯”,是指每动一善念,紧接着又考虑到利害得失,举棋不定,这便是落后天了。善念初动,纯属先天,一想到利害得失,便是后天心(私心)参加进去了,所以说不是先天了。  
        27. 先生说:“断不了钱,断不了累;断不了争理,断不了是非。凡是怨人的,准不会;会的,准不怨人。”  
        所说的断了钱,是指把钱财看得很淡泊,从心理上断了钱。并非不用钱,人之所以受累,都是由钱财造成的。修道的人如果把钱财看得太重了,他是绝对修不好的,因为钱财占据了他的心灵,全部心身被钱财所役,就必然与道距离远了。好争理的人总是好看别人的不对,认为别人对不起他,这种人的人际关系,不仅不会融洽,而且在客观上,总是起到扩大人我关系之裂痕的作用,所以常常成为是非之源。好怨人的人,一定是在“心存道理”上欠功夫,如果道理通畅了,就没有想不通、过不去的地方了,所以说怨人的准不会(道理不足),会的准不怨人。  
        28. 先生说:“性中生气是火,心中生气才是气,所以阴。”  
        性中生气,必然发作出来,表现为动肝火、发脾气,往往伤别人;而心中与人过不去、想不开,暗中生气的人,虽未伤及别人,却伤自己,所以形成阴气,常了必然转化为疾病。  
        29. 允恭问:“怎样可以明德?”先生说:“想要明德,必得性圆;想要性圆,必得死心,能装个活死人,万事自休。”  
        明德即是圆满个人的天性。什么叫做性圆呢?它的表现就是照得全,不论遇到什么坎坷逆境,挤不住,压不扁,不颓靡,不泄气,而能不改其乐,这确是很高的修养境界。但欲达到此境界,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死心,就是死掉一切足以阻碍自己修道进德的后天心,比如贪心、名心、利心、贪好之心等等。一句话,就是看破一切,装个活死人,则自能万事不动心了,否则,明德只是一句空话。  
        30. 先生说:“天命讲让,宿命讲贪,阴命讲争。”  
        以天命为主的人,把财色、名利、地位等等,都看作是身外之物,不足动心,所以讲让;以宿命为主的人,一心执着在财色、名利、地位上,认为这是最真实的,竟以此为生活目的,怎能不贪!不过,他还要考虑手段;至于以阴命为主的人,就不择手段了,所以必争。  
        31. 先生说:“天命就是德,就是名,就是缘法,我做事完全用天命。我没有势力,所以无宿命;我没有恶力,所以无阴命。”  
        这段语录是先生用三命对自己做的简短述评。  
        32. 先生说:“道德是自古及今通行不息的,但是后来愈流愈下,竞落到水底下去了。什么是水呢?就是众人同好的财。今人昼夜奔忙,只是为财,把道和良心都掉在水里了。”  
        财属水,财大水就大,水太大太急,可以把人冲走,也可以把人淹死。很多人为了积聚财富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干,终于死在财里,这正是被财所困的结果。修道的人正与此相反,要扩大精神领域,增加精神财富,精神世界富有了,自然能超然物外,摆脱了物欲尘劳的束缚。其自得之乐,绝非家财万贯的富翁所可比拟,所能理解的。  
        33. 先生说:“贵人侮辱愚人,将来贵人必要反倒贱了;富人苛苦穷人,将来富人必要穷了。”  
        贵人本应就下,以托起愚人,教化愚人。然而,他非但不如此,反而侮辱愚人,竟而使愚人更愚了。岂不知,他这种行为本身就已属卑贱了,久之,必遭到人们的唾弃,不正是贱了吗?富人本应怜恤穷人,救济穷人,他非但不如此,反而苛苦穷人,久之,没有不遭到众人诅咒的,他所得到的竟是众多的恶性信息,这必然加速其衰败。况且其家产不败于子,必败于孙,结果怎能不贫穷!  
        34. 先生说:“人们的罪,不都是造的,有的时候是争来的罪,有的时候是拣来的罪。像我原先看见人家不对,我就生气,后来闹得一身病,这就是拣来的罪。”  
        看人家不对就生气、争理,这明显是争来的罪。至于疑忌、挑理、误会、嫉妒,为别人着急上火等等,都是拣来的罪。这不仅对事实无补,反而给自己增添了很多烦恼,甚至转化成疾病,这不更是拣罪吗?  
        35. 先生说:“做善的不过是去罪,凡是不明道的,还是因为有罪。”  
        做善指施舍财物和多做有益于人的事,是消罪业的有力途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明道、成道。而明道、成道是善心升华的结果,多做善事,不仅去罪,也正是对善心的培育过程。所以作善,乃是去罪、成就道业不可缺少的步骤。就是说,既想当守财奴,又想成圣成佛,是断不可能的,二者不可得兼。  
        36. 先生说:“世界上分为道德和势力的两个作用,行道是做德的总根。仗势力是造孽的总根。有势力便要欺人,欺人便是孽。有道德便要救人,救人便是德。譬如男子有知识,有能力,而看不起女人(妻子),这便是用势力造孽呢!何况对外人咧。”  
        仗势是发动脾气的主要根源之一。人在他强我弱的时候,往往不敢发脾气,因为没有势可仗;在我强他弱的时候,就敢于大发脾气了,因为我有势力。丈夫对妻子更是如此。人若肆无忌惮地发大脾气,必然以罪孽告终,最后没有不后悔的。社会上以强凌弱的事例不胜枚举。  
        37. 先生说:“人都说命由天定,哪知道还是由人自做。我本是个愚人,如今能够这样,岂不是我自造的吗?”  
        “命由天定”是“宿命论”,已流传数千年了,但凤仪先生是反对这个说法的。他以自己的实践,有力的驳斥了错误的命定论。  
        38. 有人问:“怎样才算尽道?”先生道:“担任什么职务,能思职分内的事,尽职尽责,便是尽道了。”又说:“成人不在位之尊卑,能力之大小,只要能守分、能尽职,便算成人。”  
        先生主张道就在人的饮食起居、日用生活之中,不要到身外去求。人能尽到所应尽的职责就是尽道,所以不论地位之高低。  
        39. 先生说:“善人不怨人,怨人就成恶人了;贤人不生气,生气就成愚人了;贵人不闹脾气,闹脾气就成贱人了。”  
        所谓善人、贤人、贵人与恶人、愚人、贱人,其不同处就在于阴与阳的区别。怨人、生气、耍脾气都属阴,阴气盛了,实质就是恶人、愚人、贱人了。  
        40. 先生说:“道在自身的为本,在他人身上为道。”  
        古人说:“本立而道生。”如为儿子、为丈夫、为父亲等等,这叫本。能把儿子、丈夫、父亲的道行真了,叫立本。但是,道是相对而生的,有父母,我便要尽儿子道;有妻子,我便要尽丈夫道;有儿子,我便要尽父母的道。有了对方,我才有了应尽的道,所以说在他人身上为道,在自身的为本。  
        41. 先生说:“都说知进知退,怎能知退呢?必得着对方的道,然后才能退。”  
        农人莳弄庄稼,需要浇水时浇水,需要施肥则施肥,正是知进知退。否则,田苗不是涝了,就被粪肥烧死了,这就是知进而不知退。所以必须知其生长的规律,也就是知其生长之道,才能使田苗长得旺盛。正如铲地还要有“挂锄”的时期呢。人的尽道也是这样,必须明白对方的道,知其心性变化之规律,然后尽道才能掌握住分寸,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否则,只知进而不知退,则必起相反的作用。就拿小孩来说,对他过份的关怀,或者教育时不掌握住火候,都会引起反作用。所以必得着对方的道,才能知进知退。  
        42. 先生说:“把女人(妻子)看成是我的女人。所以她不对,我才动性。若把我看成是女人的男人,她对我好歹,就凭着她吧,这样自然就不动性了。”  
        凡属于我的东西,我的财富,我就有权去管。对人也是这样,对亲人近人都要管。其实,一有管人的心理,就必然带来苦恼,尤其对方不听从你管的时候,苦恼就大了。如能翻过来想,我是他的,我尽到我应尽的道,做到圆满无亏,就心安理得了。至于他对我如何,就不必问了。这么想,该多么轻松啊!  
        43. 先生说:“男子的刚只是要定得住,假使女人不能遵道而行(或不听劝的),我只是不言不语,一味淡着,再甚的,就远走躲开她。这样,没有领不过来的。多妻者,用这法更为相宜。今人所以不能刚的,只因不能淡得情欲啊。”  
        真刚就是不动,不动心、不动性,能做到不动,事情就好办了。男人往往看见妻子不对,就着急去管!岂不知越管,对方越生反感,用压力妻子更是不服,绝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不生怨气,淡着情欲,她想搅,也搅不起来。关键是个不动啊。  
        44. 先生说:“阴命不了,阴曹的债不了;伦常道不尽完了,不能登天堂路。清性,就为的是还天堂债;清心,才能出人间路;清阴命,因果不搅,阴命是容易了的,只是不搅便了。”  
        阴曹债即指宿世的因果体现在现世,就是阴命,譬如,有不孝子女以及本身的恨怨恼怒气禀性等等。所以了阴命,就是消因果债。阴命不消,是修道的最大拖累。如朱循夭的前妻金氏怙恶不悛,是由于老一辈的严重因果所促成的,但朱循天立住三刚,不为所动,克尽夫义,不与争搅,终于了却了因果,这便是不搅便了的范例。  
        尽伦常与清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伦常道尽得圆满无亏,心自然了啦,才能登天堂路。再把气禀性化尽,便是天道无亏了。  
        45. 先生说:“圆不在大小。圆了才能照得全。”  
        圆,包括天理圆、道理圆、情理圆。天理圆也就是性理圆,性理圆则性光显露,常乐无忧,无有阴浊之气,则性光自会圆足;道理圆就是道理足,伦常无亏,自然无入而不自得;情理圆,是能容纳一切反面情感,无论怎样愚的人,也能找到他的好处。这样,自能三理圆足,五行圆转。因我本身是光明的,我到哪里,则哪里就有光明,所以才能照得全。  
        46. 先生说:“人都希望明白,岂知明白了,再行更难,还不如抱个信字行去,行到了,自然会成,自然会明。总而言之,非有功德不可。”  
        修道的关键是实行,明白了再行,心就不一定那么专一了;行而后明,水到渠成,才是真明。修道的人,无功德,底气永远是不足的,所以佛家重福慧双修。  
        47. 允恭问:“怎样三宝才能足呢?”先生说:“必得真不怨人,里边丝毫怨气也没有,三宝自足。怨人就要沾滞。你哪处不圆,就从哪处来逆事,那可正是天来给你送道,你要认识,把道得来就成了。因此,我教人绝不怨人。”  
        精气神为三宝,先生强调欲三宝足,必须从性理、伦理方面下功夫。不怨人三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怨人就生阴气,有阴气必有损三宝,所以做到绝对不怨人,就自然无所谓逆事了。  
        48. 先生说:“做事苦,不做事可足以养性。然而,不做过去,终究不能得着。黄连是苦的,你不尝过,总是不知道它的滋味。既做一事,必须得着,得着还须要了,了才能‘过化’,若沾滞不了,就不对了。‘存神’是存他人的道。”  
        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折磨。不经过千锤百炼的人,经不起坎坷逆境的考验。所说的“既做一事,必须得着”,是要得着其中的道,否则就白受锤炼了。既得着其中的道,还不要执着,执着就不了,不了就不能达到最后解脱。  
        49. 有人讲十殿阎王,允恭问:“阎王是全球就这十王啊,还是各国有各国的十王呢?”先生道:“你真傻呀!十殿王就在你本身,本身自有五伦,五伦变成十义,十义就是十殿阎王,(十义包括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哪一个人没当好,都要受十王的管辖)。人在人间有个身子,天上有个光,阴间有个影。你若错了,三界齐动,岂止于阴间呢。”  
        凤仪先生的解答,真是妙极了,为我们破除许多疑团,佛家讲“一念三千”,三千为“三千世间”之略,即宇宙万有的总体。又说“此三千在一念心”,“一切惟心造”。先生的说法与佛理是一致的。看来,十殿阎王也不出一身,十方三界,无不系于一念。先生更把它融于伦理间,使人们运用起来,处处有着落,一切无不从自身求。  
        50. 先生说:“自由是福,自然是道。”  
        自由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另一种自由是指在条件允许下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享受与玩乐,叫作鸿福。但这种福,不可能无止境的永远享受下去,总会有穷尽的时候,况且这种福可以使人腐化堕落,迷失自己,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所以先生曾说:“钱虽不是我的,我花了也消我的福。”古人说要“惜福”,即是此意。  
        自然是道。怎样理解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道,都体自然而运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原本如此,没有做作,不加雕琢,“道”之所以“大”便是以其自然。人修道的最高层次,就是与宇宙为一体,达到自然。所以先生说:“道就是人与天合。”  
        51. 先生说:“众人就是天,众人的心就是天时,众人的咀就是天气。”  
        古人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说明众人是天。四时的运行,时代的更替,体现了阴阳消长变化之法则,此谓之天时。所以从人心之所向,就显露了天时变化之枢机,“顺天则存,逆天则亡”。言为心声,从众人自然流露出的语言中,可以反映出世运大气候运行变化的规律。  
        52. 先生说:“你心里存道,就算有命,你家自然就能好;心不存道,而惦着家,是命先坏了,家又哪能好呢?”  
        “地赋命曰心”,这一命题,在《性心身各论》中已有详述。心与命同义。心存道理,就算有命,家中每个人的表现,均反映在你的命中,所以你心存伦常道理,你家到一定时候必能转化,否则,你心中不存道,而惦念家,这是已经离了道,是“命”先坏了,所以家人是不会由于你惦念就能转化的。  
        53. 先生说:“我心知某人的道,虽不管他.却无形的管他。”  
        人的心灵,是相互感通的,比如你不愿意某人,即使你没有表露出来,而某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这叫信息相通。同样道理,你把他的道研究明白,你即使不说,也会无形中对他起到感召作用。但不可有盼他快好的心,有盼好的心就是助长,就属火,不会起好作用。  
        54. 先生说:“五伦要真了,就没有一点说。”  
        五伦即是伦常(如父子、兄弟、朋友……),伦常是每一个人都脱离不了的,想不尽伦,也只是欠债不还,不等于不欠债。尽伦常是尽其在我,不要求对方,古人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求诸己的是真人,求诸人的是假人。所说的“没有一点说”,就是绝对求己,而不求人。  
        55. 先生说:“德与孽是相连的,如不知机妄动,虽然做德.而不免做孽了。”  
        某人跟随凤仪先生创办女子义学,信愿真诚,成果显著。以后他又回家取钱,向长子说要在江北(黑龙江省)买地,长子信以为真。结果他并未买地,又把这笔钱施舍办学了。长子从此不仅信不着父亲,并对办善事也大为反感了。这不正是“不知机妄动,虽然做德,而结果成孽”了吗!如果对人家的前因后果不了解,只凭主观随意处理,虽然动机是好的,但很可能铸成大错,好心办了坏事。  
        56. 先生说:“想要教人,你得要知道对方信你有多大的力量,不信你有多大的力量。他若不信你,你要教他,不但不过来,反而要翻下去。”  
        这是教人者必须掌握的原则。比如某人本无心做善事,但你硬劝他做,他不仅不信,反而与你疏远了。假如他根本就不信你,你越劝他越反感。  
        57. 先生说:“我常说三权在手,究竟什么是三权呢?劝病是我发明的,有病的真信我,真就好了,这不是掌阴权吗。什么叫掌人权?像朱循天的事,我知他前后的来历,我措给他的道,他做去,真就好了。我儿媳有病,我给她一说就好了。因我明白媳妇道,知道她的病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我是真公公,这不是掌人权吗。我真了.我有个真诀窍:怨人就是假的,不怨人就是真的。大家千万记住吧。什么是天权呢?天权就是能为众人造福,使众人佩服了,就叫作掌天权。像我办善德当,清腾鳌堡淑贞校的饥荒,都是一招呼就动,就是有天权。有天权的,必得养性,若能把道理钻透了,性也就容易化了,天权自掌。”  
        凤仪先生所讲的三权在手,都落实在人间,有形迹可寻,有事实可法。在这里又特别强调了不怨人的重要。人能受辱不辩,并能做到容而能化,是最不容易的,所以真不怨人,便是达到忍的最高层次了。  
        58. 先生说:“什么是和而不流呢?像我和杜绍彭相交多年,他虽然极富,但我不曾欠他一文钱,这正是和而不流。现在我和冯某相交,他虽然为官,但我不曾托他给我儿孙谋事,这也是和而不流。我若欠杜家的钱,或托冯某给我儿孙谋事,就算和而流啦。”  
        凤仪先生已达到超尘拔俗的了脱境界,财富与权势岂能牵动!所以在尘不染尘,在俗不流俗。  
        59. 先生说:“人是三界生的,胡黄白柳是两界生的,它本来不能迷人,然而因什么迷人呢?只因人都用心(自私自利之心)作人,就失去一界,再动性(气禀性),是又失去一界,失去两界,而剩一界,所以被两界的动物所欺。”  
        动物只有身魂和阴魂,人如果性和心都迷失了,只剩身界,阴盛阳衰,怎能不被两界的动物所欺呢?  
        60. 先生说:“一个团体像一个人似的,人身上的手最灵,脚最笨,然而,没有脚不能算是一个完全人,所以一个团体里的人,谁也不必嫌恶谁没有用。”  
        常言说:“在贤者身上找到缺点,贵如黄金;然而在愚者身上能找到优点,却比黄金还贵。”高低贤愚,各有功用,但看人们怎样去认识,怎样去对待了。  
        61. 先生说:“任性是恶人,任意是贱人。”  
        任着禀性大动脾气,恶力发作,伤人害己,岂不是恶人!任意行事,为所欲为,损人利己,必遭唾弃,岂不是贱人!  
        62. 先生说:“当进而进就有功,当退而退就是德。”  
        为了尽道,或为某一事业,需要你卖力气的时候,你能勇猛精进,这就是有功;当着功成名遂的时候,你能身退,把功劳和荣誉让给别人,而不居功,这就是德。  
        63. 某人问:“吃素有什么好处?”先生说:“第一是不杀生,不欠杀生债。第二,凡是肉类,都足以发火,尤其是牛肉更甚,鱼类虽不像肉类那样的发火,但是鱼类极浊,最足以染污性灵。”  
        不杀生,就是涵养人的性中之仁,这个仁就是天地的好生之德,生生不息之机。达文西说:“人是一切动物的主人,因为他的残忍超过任何动物。以别人的死亡,换取自己的活命,我们的身体因此成了坟场!”托尔斯泰说:“当我们的身体是被宰杀动物的活动坟场时,我们怎能期望这个世界能有理想的境地?”所以性中之仁,也就是佛家的慈悲,是最为宝贵的,绝不可以受到伤害!同时,素食又可断杀生因。  
        肉类是动物的尸体,它的污浊性是可想而知的。动物被杀之前的极端恐慌,以及被杀时的痛苦,会使体内的生化作用有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有害的生化物质,这些被毒化的尸体,做为人的食物,其不良后果,不是非常明显的吗!况且肉类本身就会使人发火,医学界曾做过调查,肉食者中,患心血管疾病的以及血黏度大大高出素食者,肉食者由于年龄的增高而患冠心病以及各种慢性疾病者明显增多。至于肉食对自性的污染就更为严重了。  
        64. 先生说:“身子能劳动,而后才可以养精;心得存他人的道,给他人做打算,才能养气养命;存他人的好处,才可以保神。”又说:“身子没有病,心得不存闲事,性得没有脾气,才算做‘三宝’足。”  
        精,除了通常所说的精之外,包括身体的基本功能,所以越劳动,越锻炼,身体越健康,精力才能养足。心存他人的道,就是要知道他人性心身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自足,理足气自足。道即是命,存道不存闲事,正是为了立命,故说存他人的道,可以养气养命。存他人的好处,没有脾气属阳,阳气足,神自然足,故说可以保神。反之,心存他人的不对属阴,阴气盛了,必然伤神。三界都养足了,就是“三宝”足。  
        65. 先生说:“夫妇的缘是有数的,数满了就散,在数未满之前,就要看得破,看得清,无别离之苦,才算有大智慧。”  
        再美满的夫妻,也终有生死别离的时候,世上没有永久不散的筵席。然而,不知有多少人由于丧偶,而带来无穷的悲哀与痛苦,尤其老年由于一方的早逝,往往给生者加速了衰弱与老迈,甚至痛不欲生。其实,世上万有,都是无常的,何止夫妻!如能在缘满之前,看破这一切,自可减少许多苦恼。特别是修道的人,这一关不突破,万难修出去!  
        66. 先生说:“要定住,得不抱屈,我挨官兵屈打,而不抱屈,有无数人替不平,这正是给我增了无量的命。这里的增减,有谁知道呢?”  
        抱屈就是内心感到冤屈。先生三十六岁时,由于他人的诬赖,曾受官兵痛打,当时许多人为之不平,但先生自己认为“没孽不挨打,没罪不挨骂”,真能定住,丝毫不外怨,虽然牛栏杆都打断了,但先生身上无一点伤痕。正是由于内里不生怨气,截断了阴气的缘故,所以不痛不伤。  
        挨打不怨,是消阴命;众人替不平,是增天命。当然这个道理是常人不易理解的。  
        67. 先生说:“学道要盖住祸,一点也不许说散话。还要说,还要不说,不说是不说散话。说是要说道。你要把锅焊上,一点气也不出,馒头不能熟,出是要出寒气。里边是热气圆足。明白这个理,道自然就明了。”  
        这是在道德讲习班中凤仪先生所强调的守则。(可参阅《年谱》民国十一年在德惠开办讲习班一节)  
        68. 先生说:“三刚道,有三刚法、三刚正、三刚志。”  
        做丈夫的要实行三刚道:性刚、心刚、身刚。在运用时,还要会用三刚法、三刚正、三刚志。这可用先生的夫妇道来说明:先生二十九岁那年正月初五,妻子生气,不愿事奉老人,躺下不起来了(因为四弟妇结婚后三天就搬出自立门户,不事奉老人)。先生定住了,毫不动气,这是运用了“三刚志”;祖父、父亲因此要到别的股(儿子家)去生活,先生劝阻,并安慰二位老人放心,一定事奉到底,先生毫未动摇,下定奉养老人的决心,乃是“三刚正”的表现;二伯母怒气冲冲的来了,要打侄媳妇,先生急忙拦住,劝回,自言自语说:“事奉老人五年了,还要打,那么一天不事奉的,还得杀吗”!这话表现出知情达理,妻子内心得到极大温暖,然后,又由族弟树昌夫妇温言劝解,妻子终于醒悟悔改,表示决心继续事奉两辈老人,这正是恰当地运用了“三刚法”的结果。(详见《年谱》29岁)  
        69. 先生说:“小事是大事的根,做大事要从小事上着意,做小事更得知道大事的道;小事像大树的小根似的,大树虽有大根,然而吸收水分,还是全仗小根啊!”  
        从日常生活琐屑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作风,正如一滴水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那些做小事情都不可靠的人,怎能期望他把大事办好;对日常小事蝇营狗苟,做大事岂能光明磊落!所以说小事是大事的根,做大事要从小事上着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群体的事情,必须人人关心。所以做小事更得知道大事的道。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便有力地说明了对小事绝不可掉以轻心,大善是集小善而成,所以说大树虽有大根,然而吸收水分,还是全仗小根啊。  
        70. 先生说:“归根返本,才能有成。”又说:“人的根在天上,植物的根在地下。”  
        归根是回归本性,本性就是天性;返本是返回本命,本命就是天命。性是天赋的,所以说人的根在天上。五大宗教教主也无非是为了教人归根返本,才开辟了五条光明大道。因为人经过生生世世的轮转,本性被污染的太深了,本命亏损的太多了,所以欲返回本来面目,必须通过长期艰苦的修持与磨炼,死心化性,去伪存真,方可终于达到归根返本、了脱生死的境界。  
      
        [标签: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8:40 , Processed in 0.0750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