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网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766|回复: 0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第三篇 四大界-第三章 四大界分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2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
      以志 著  
      

      第三章 四大界分清
      ?  
        ● 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 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去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败。

          ● 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必得四大界分清。

          ● 我们做一种事,就要自问是什么为主,我没有别的,只是个四大界分清。

          ● 志有志的性,是无为无不为的;意有意的性,是能信着人的,如果有利益,他便愿意推给旁人;心有心的性,他是以贪得为主,纯然为己的;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坏的,人己两伤,他也不知悔。所以说。心身决不可以为主。只可听使用的。

          ● 考查人志诚否。只看他处顺境喜不,处逆境愁不,就知道了。

          ● 志界人没有循环,有冤不报,意界人能知道人的错处,但是让而不争,心界人就用心眼了,所以有循环。

          ● 欺人的是孽人,累人的是罪人,助人的是诚人,成人的是德人。

          ● 乐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 必得志真,而后才可以四大界分清。

          ● 为人正是为已民,成人正是成已,欺人正是欺已,害人正是害已,这些地方不可不知道。

          ● 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这是先生把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来了。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在整个宇宙问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小,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论。如果从四大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其大无外!先生说:“天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的多呢。”人的肉体生理结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惟有人的灵魂,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是从心性上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  
        先生说:“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四大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心界和身界的思想行为,而用意界志界的标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此,时时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不就成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吗!  
        四大界的精神实质,是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关系之中来检验自己。待运用自如时,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两界的思想行为了。先生说:“必得四大界分清,才能开大智慧。我每逢遇着一事。立时就用四大界分清,这事在志界应当怎样做。在意界应当怎样做,在心身两界都是怎样做,所以我的智慧极大。”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还其本来面目,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先生说:“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所以必得四大界分清。”  
        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在办事中修道,而不是等着把事情办完或是工作结束后才去修道。生活、办事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即道场。”颇有道理。正如有的人喜欢工作是为了工作自身,尽管从客观来说,工作是为了完成某件事,但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修心炼性,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讲的故事,对我们研究四大界分清或许有所启发:  
        一个农夫,为了灌田,用一个桶从并里提水。一个走路的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槔(在井旁的架子上挂一个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上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既省力,又能多工作。”农夫说:“我知用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的是用这样一个机巧办法,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心使人失去淳朴。”一这个故事涵有很深的哲理,说明人在机械性的工作中,缺少精神上的美感或道德上的享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巧心灵,其原因就在此。当然。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修道者。  
        人们在办事中,有时被事情“拌倒”了,甚至一蹶不振。不能从事情中悟道,心中只有事,而不存道,所以事情坏了,人也随着坏了。更有的人事虽成了,人却坏下去了。比如发财之后,人堕落了。这便是四大界未能分清的原故。  
        人的境界不同,对道的接受能力必然不同。所以菩萨有许许多多的化身,正是为了普度根性不同的众生。当着一个正在一心为了发财的人,你给他讲安贫乐道的大道理,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所以你必须理解他的思想水准,会讲使他能够接受的语言,才能和他接茬,打动他的心。凤仪先生说:“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当此物欲横流、醉心享乐的时代,金钱美色的诱惑力极大,随时随地都有使你误入陷阱、堕落深渊的可能。某些人向你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时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误入迷途的开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使多年的道业,毁于一旦。所以先生说:“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都是迷。必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金银财宝,富贵荣华,是人们所积极追求的东西,未得到的时候,患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患失去。殊不知真的得到了,身后便立刻背着灾患的包袱。所以先生说:“后天人见着的好,都是不好。像金银富贵是人所共争的束西,你可千万躲开它。因为先天中自有个真好处。”志意两界是先天,心身两界是后天。  
        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因为德行是永存的。况且古今的圣贤,不一定都高寿的。先生说:“大圣人不注意后天的一身的修炼,他注意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寿命’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且可长于天地,这不是大寿吗。”  
        尽伦常也必须四大界分清。以尽孝来说,心界人尽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体,至于父母的内心需求,他并不知道,老人很难安心养性。这种尽孝,只是在人情的圈子里徘徊,先生说:“人们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才是佛国的孝子呢!”所说的割断人情,是指冲破牵情挂碍,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备,方是孝道的究竟。  
        先生说:“志是置天尺,能达到事体的那头,正是那先知先觉。”志界能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看其因便知其果,所以对什么事都不怨天尤人,也不替他着急。所有的人、事、物,都逃不出它必然的结果,从开始种因时,就已决定了他的全部发展变化的历程。志界知其所以然,故日先知先觉,正是四大界分清的功力。  
        一个人的层次高低,须从全面来考察分析,不能单纯从其外部表现来判断,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意志、感情、认知、情绪、动机等等。比“心界的好人”,从表面看,很难说他不是好人,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低层次的。从下面的故事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有位坦山和尚与一年轻和尚走路,看见一个衣着讲究姿容秀丽的女孩站在河边,正愁着过不了河。坦山问明情况后,说道:“我抱你过河。”于是师父便抱她过了河。女孩说声谢谢,便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走了半天路程。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晚上要睡觉时,坦山问道:“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讲呢?”小和尚实在按撩不住内心的不平静,说道:“我佛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今天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坦山说:“哦!你说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其实,坦山心中并没有女色的尘影,坦坦然,毫无牵挂。然而一直抱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吗?很显然,这位小和尚是心界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心界的好人。而那位坦山和尚却是无心的,所以是志意两界的人。  
        四大界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四大界分清的道理,故将每一界的体用,分别加以概述。  
        1. “志界如如不动,意界常乐无忧,心界使机弄巧,身界为所欲为。”  
        志界具有真实的大智慧,识透因果,圆融无碍,故曰如如不动;意界人处处知足,与世无争,安祥坦荡,故常乐无忧;心界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用尽心机,贪得无厌,教使机弄巧;身界人无所顾忌,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故为所欲为。  
        2. “志界无心,意界净心,心界操心,身界糟心。”  
        志界不为私利,与众人为一体,无人无我,所以无心;意界人,宽宏大度,不存阴私,所以净心;心界人处处为私,绞尽脑汁,所以操心;身界人不顾法纪,屡屡跌交,所以糟心。  
        3. “志界忘情,意界淡情,心界牵情,身界粘情。”  
        志界对生死别离,都不动心,故日忘情;意界对人情看得平淡,故日淡情;心界对亲人近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故日牵情;身界人对亲人近人难舍难允,甚至离不开,故日粘情。  
        4. “志是佛根,意是种根,心是苦根,身是孽根。”  
        志以慈悲为怀,以济人利世为己任,故为佛根;意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故为神根;心是贪而不足,多思多虑,故为苦根;身是有己无人,损公肥私,故为孽根。  
        5. “志界无说,意界知足常乐,心界好贪,身界好斗。”  
        志界看破一切,无挂无碍,所以无说;意界超然物外,所以常乐无忧;心界私心为主,所以好贪;身界以气禀性当家,所以好斗。  
        6. “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志界超出轮固,故为佛国;意界是神界,故为天堂;心界是凡夫,苦苦恼恼,故为苦海;身界以肉身为主,过罪恶生活,故日地狱。  
        7. “志界无为无不为,意界讲让,心界贪为己有,身界破败成性。”  
        志界大智若愚,却能量无穷,故日无为无不为;意界以众人利益为利益,故讲让;心界以自我为中心,越多越好,故都想贪为已有;身界是败家子,所以是破败的。  
        8. “志是真的,意是好的,心是假的,身是坏的。”  
        志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真的;意界人满面春风,受人欢迎,所以是好的;心界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幻假不常,所以是假的;身界的行为,对己对人都有害,所以是坏的。  
        9. “志界人事坏人不坏,意界人事坏认因果,心界人事坏怨天尤人,身界人事坏大发脾气。”  
        志界人深明虽以人办事,却藉事成人,无事不足以炼人,故事坏人不坏;意界人遇到逆境坎坷,认识是过去之因,方有今日之果,故视为因果;心界人事不遂心,不能反求诸己,所以怨天尤人;身界人横不讲理,所以事不如愿,就大发脾气。  
        10. “志界出数,意界挪数,心界在数,身界在劫。”  
        志界超出三界,不在气数之内,故曰出数;意界修德立命,打破气效,可改造命运,故曰挪数;心界人被气数所拘,故曰在数;身界人罪恶随身,法网难逃,故曰在劫。  
        11.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放败。”  
        志界人能拨阴取阳,心中绝对不存他人的不对,有多少阴气都能把它化了;意界人心量大,能包容;心界人喜“分斤掰两”,分别心强;身界人能败坏。  
        12. “志界人看世人都可成佛,意界人看世人都可成神,心界和身界人看世人都争贪。”  
        人的境界不同,他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和戴黄色眼镜看物都成黄色是同样的道理。  
        13. “志界人感恩,意界人感义,心界人‘感情’,身界人感冤。”  
        志界人无仇人,好人从正面助我,坏人从反面助我,所以时时处处都感恩;意界人能找人的好处,所以感义;心界人以人情为重,重人情往来,多虚伪,故曰“感情”,身界总是觉着别人对不起我,非恨即怨,故曰感冤。  
        14. “志界无人无我,意界公而忘私,心界得便宜就乐,身界损人利己。”  
        志界无人相,无我相,人我一体;意界心中存着众人,公而忘私;心界人贪心无止,所以得便宜就乐;身界人有己无人,所以损人利己。  
        15. “志界托起愚人,意界爱护愚人,心界瞧不起愚人,身界欺负愚人。”  
        普度众生是佛的本怀,何况愚人;意界爱人如己,喜欢助人,所以爱护愚人;心界人势力眼,以为愚人无用,所以瞧不起;身界人好斗,以为愚人无能,所以欺负他。  
        16. “志界认天下不是,意界推功揽过,心界不认不是,身界认为全是别人不是。”  
        志界看世人好,发欢喜心,见世人有过,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所以认天下不是;意界有功推给别人,有不是揽给自己;心界有过也不爱承认;身界有不是完全推给别人。  
        17. “志界没有对待,意界大义宽宏,心界鼠肚鸡肠,身界秽语暴行。”  
        志界受屁受辱,以为可消自己罪业,绝不怨人,所以无对待;意界遇事能退一步想,胸襟开阔,所以能大义宽宏;心界内心总是藏着他人的不对,想不开,过不去,所以鼠肚鸡肠;身界满腹阴气,气火用事,所以秽语暴行。  
        18. “志界成人,意界助人,心界累人,身界欺人。”  
        志界能成全人的天命,成人之善,故能成人;意界见人有困难,大力相助,故曰助人;心界总想借别人的光,占别人便宜,故曰累人;身界横行霸道,故曰欺人。  
        19. “志界纯阳,意界阳中有阴,心界阴中有阳,身界纯阴。”  
        志界无烦恼,心存众人好处,尽人合天,返本归真,所以纯阳;意界大公无私,但烦恼并未根除,故阳中有阴;心界虽私心为主,但人情为重,也有时为他人着想,故阴中有阳;身界纯为自己,做恶多端,充满晦气,故为纯阴。  
        20. “志界家庭净底,意界家庭清底,心界家庭混底,身界家庭脏底。”  
        志界家庭公字当头,道义为重,人各自立,互不牵累,夫妻忘情,故曰净底;意界家庭孝悌为重,相互理解,安贫乐道,夫妻淡情,故曰清底;心界家庭人情为重,相互争理,夫妻责善,贪得无厌,故曰混底;身界家庭多取不义之财,夫妻争吵,伦常乖舛,苦恼无边,故曰脏底。  
        凤仪先生主张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伦理实践中去了脱,它的模式是“钻进去,钻出来。”先生说:“修行人怕染尘,所以有离尘的,有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抱屈、不后悔、不怨人、得失苦乐都不动心,才是志界人。”  
        人要想挪界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从主观上来讲,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从客观上来讲,要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主观上的努力,真能以志为主,虽然是反面的阻力,也都可转化为反面助力。先生说:“志、意、心、身四大界之间,都隔十万八千里。身界人无所不为,他有一帮吃喝玩乐的坏朋友,他就是想好,他的那些坏朋友也要缠着他,使他不得上进。所以挪界是很难的。心界想登意界。心界的亲友拉着。意界想登志界,意界的朋友拉着。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成道。因为隔界如隔天啊。”  
      
      [标签: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07:37 , Processed in 0.07673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