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喜悦家园 返回首页

爱是自己的个人空间 http://www.hahaha365.com/?27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真正的活佛谈开悟

已有 2984 次阅读2011-4-24 10:44 |

杂谈略论“开悟”

 

      提起开悟,许多大德,善知识,都开示过这一话题,但都不通俗易懂,原因有二,其一,“悟”,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东西,唯恐落于言诠。其二,避免那些自以为理论精通,而缺少实证的修者,看后自以为是,其实不是。自己不识却以假做真,从此解怠自我的修行。倘若这样大德们岂不落一个断人慧命之过失?何况“悟”本身就是心性上的事情。是冷暖自知的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言说呢?因为一些伪知识,伪大德自己不悟,却站在那里大讲特讲“悟”的希少,“悟”的艰难,至使得一些修者谈“悟”色变,以为开悟是高不可求、不可攀、不可得的事情,从此而退失道心。另外也有一些修者,尽管已见自性,但因无人印证,所以与自家风光交之措臂,误失时机,使之遗憾终生,那真是为人一场,自己辛苦种的粮食又任其烂在了自家地里,倘若如此岂不可惜?

正是因为以上诸多的原由,所以写了这篇体验之论,目的则在于抛砖引玉,以便那些骑牛找牛的修者,及自家风光无限好,不敢说其真面貌的后学,敢于挺起胸膛言说:“此心即是,别无他物!”去其疑,识其真,风骚看我后来人。

       谈到“悟”,首先要从释迦佛陀谈起,因为是他老人家菩提树下的一悟,悟出了一个了生脱死的真谛,才使得我们这些后人,追随而学之。

那么他老人家菩提树下一悟,究竟悟了个什么呢?一句话,那就是涅盘境界啊!说俗一点就是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心!就是悟出认识了自心本无生灭!因此他把这种体会告诉我们就是让我们自识自心,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识得呢?因为我们认假为真,身心颠倒,尽管佛陀苦口婆心的说法四十九年,但我们总是用颠倒的思维去理解佛陀的言说,佛说白的,我们理解成黑的,佛说黑,我们则又理解成白,我如父母的众生啊,两千多年来,大家就是如此这般的理解着佛法嘛?如果这样岂不是越走越远离了吗?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五蕴使我们颠倒梦想啊!五蕴即:色、受、想、行、识。闻、嘴说(吃)身体感受的都是唯我而自私的。看见好的就想拥为已有,贪心起;听到骂声就生成恨心;闻见香味就想吃,嘴上无德造身业,而身体更是受不得一点点的委屈,穿多了喊热,穿少了喊冷,唉呀呀,习气毛病一大堆很不好侍候,这就是凡夫。

       同样,五蕴也是开智慧除习气,了生脱死的工具,觉悟者如释迦佛者,能照见空,可以善用而不被所转,而凡夫则反被其缚,这就是悟与不悟的区别,也是我们追随佛学的目地,学什么?学怎么将苦转乐,将恨转成爱,将烦恼成菩提!一个白痴是无法从人生苦长中受启迪而奋发图强的,因为他安于现状,反之,一个生活坎坷,饱尝世间之苦的人,一但他认识到了追随佛学能够离苦得乐,他会放下的干净彻底。即转蕴为智,直证菩提。

开悟,即见性,也叫见道,见什么?见自心是佛,即心就是。这是悟者的境界,而凡夫理解的不是“悟”,而是“误”。误入歧途,误入颠倒梦想,苦集灭道。被无明烦恼所转而不能自拔,苦不堪言。生死轮回,因果不断,了了无期。

        开悟,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这一点很重要,但若要真正懂得这一道理,必须自己去亲证,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而实证,因此闻思修在追随佛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闻思修也称慧学,在佛教中最受重视“慧学”,如果没有闻思修,就看不懂,思索不了、修行中所发生的问题。就不会升起疑情。就无法观察出问题。没不疑情,对生死大事便不会迫切,更不能领悟佛法的真谛。开悟属于修慧,但修慧并不一定等于开悟。而一般的修慧确是为了开悟。开悟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我们已“傅大士”的偈子来做例子,偈子是这样写的:“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以上四句话,倘若用凡夫心是解释不通的,什么“空手把锄头”空手能把锄头吗?什么“桥流水不流”,难道有流桥不流水的事吗?步行怎么骑水牛呢?这都是什么玩意儿,狗屁不通,不是吗?仁者你来参悟参悟,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用悟者的目光来看,这问题在简单不过了。只是众生迷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众生错就错在以假做真,错把肉体这个躯壳的我,当作了“真我”,真我不是这个肉体啊!这个肉壳就象一座房子,房子里住的才是主人哎。“空手把锄头。”主人没有拿啊,拿锄头的是不那个肉壳壳的手啊,“人从桥上过”,肉身如桥主人公“自性”,在这里只不过是临时住一阵子,时间是从初生到死亡,肉身可以生灭,自性不灭。今生是男子,下一生可能就是女人,“男桥、女桥”,但主人还是那个主人,死了就从桥上(肉身)过去了,生即又走在桥上了,“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桥(肉身)是会变迁的,从少而壮,由壮而老,这个肉身之桥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即流转着,而水是代表自性的,这个真如自性是亘古不变的,即水不流。自性是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所以说“桥流水不流”。从这个公案不难看出“悟”与“误的差异有多大,小小的一个偈子尚如此,可想而知用人的知见会把佛法理解曲解成个什么样子?

        开悟有“教下”和“宗下”之分,这个问题都被各宗大德翻腾烂了,在此我就不细解释了,总结成一句话,教下的“悟”道位慢长,属渐悟。而禅宗的悟是顿悟,不论次第当下就是。只是学禅宗必须有教下的基础,中观是禅的教。(“教下”是指禅以外的各派,“宗下”指禅)开悟,不是佛教专有的,行行都有开悟的,只是发心的不同,开悟也就不同,发心大开悟也大,另外一点佛教有“慧”和“照”而外道没有。在于发心大,开悟的问题,我想每个见性的人会深有体会的。愿心不够,菩提心不大,是很难见自性的。

        开悟就是见道,见道以后该怎么修呢?见道后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只等着成佛了,见道才是起修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见道后是初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还有一个慢慢征程,开悟是证悟了空理,也就是见到了真如,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来面貌,认识了真正的自己,认识了、才正是修行的好时节啊!开悟后,仍然有分别心,但所不同的是悟后的分别是以悟而修的,俱生我执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这个俱生我执要通过悟后的修行一点儿一点儿的直到十地成佛才断得了。因为十地可以转识成智,在此,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而重点说一说,见性后如何起修,即悟后的起修。

        其实,悟后起修,言语是多余的,非要说,三个字也就解决问题了。“惺惺着”即时刻提醒自己清醒着,看守好自己这头牛。观照它不要去别家田里去吃草。禅家常说:“平常心是道,道在日用生活中。”口头上都这么说,说,谁都会,但要守住这简易平凡的“平常心”却很难。禅宗有一公案,说的是麻谷、归宗和南泉禅师路遇一位婆子,婆子给三人端来壶和茶。对三位和尚说“茶好了,但有个条件,能显出神通的才能吃这碗茶。”三人相对而视,不知如何是好,狐疑间,婆子高声说道:“我给你们显个神通看看!”说着,拈起茶碗,倒了茶,径自走了。三人恍然大悟,他们被婆子“显神通”的话作弄了。其实这是很自然很简单的“点”道理,婆子这叫出其不意,一句“神通”竟使得和尚们望茶兴叹,没有经住婆子喝茶道理的考验,从案不难看出。就连时时“惺惺着”的几位禅师都被一茶道理所难住。可见禅融于生活至深至广,同时也在启迪我们,禅就在坚实的生活实证中,出外无禅。作为我们,看守吃、喝、拉、撒的过程,就是完善禅-----见性之后所要达到的至上之境。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吃得一辈子饭,却不曾沾过一粒米,满树槐花香,却没气息,参!

       说到开悟,小乘的开悟,唯识的开悟,中观的开悟,都不如禅宗的开悟来的干脆,六祖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非大悟者怎会有这样的气魄?句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在这里,清净与污染不二,生灭与不生灭不二,动摇与不动摇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自性与非自性不二。记得有位大德曾说过:“贪、嗔、痴、就是戒、定、慧即贪嗔、痴与戒定慧不二,其实万法自性无二无别。蕴即智,生即无生,无生即生。这就是不二法门,只须一念,一念转,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大家也许知道“四大五蕴”的公案:

      “一日大安禅师谆谆地告诫众僧之后,有位僧人站出来问:“你刚才说对境施为浑大有,一切对境施用都是法身功能的体现,那法身又是什么呢?”禅师答:“就是这一切施为”。

  僧人又问:“我们的身体也是由五蕴构成的,那离了这五蕴,本来身在什么地方?”

大安回答:“地水风火,受想行识”。

僧人又问:“此阴已经消失,彼阴还没生起,这个时候怎么样?”

大安反问僧人:“此阴未消失,哪个又是大德?”

僧人说:“不懂”。

大安说:“你要懂得此阴了,彼阴也就明白了”。

       你看在二人的对话中,大安禅师这一转,用的多好。只有禅宗才会有这么绝妙精采的语言,潇洒、平常、自在!

说来说去,不知仁者是“悟”了还是“误”了呢?因为,见性不是什么高不可求的事情,平常心是道,吃、喝、拉、撒中见道,日常生活中悟道,天边无道,心外无道,心外无,哪时有?

       记得当年“景岑”和“仰山”二位禅师有一天一起赏月,仰山见月色皎洁,夜色通明,便说:“人人都有这个,只是谁也不用。”请问“这个”是指哪个呀?参!

(二)

      纵观佛学种种,一句话,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于“悟”与“不悟”,悟到了,人性就是佛,悟不到佛性是众生。佛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没说,然佛说法四十九年,无时不在告诉你一句话,“你就是佛!”只是你不懂得,不懂就是秘密。佛说三藏十二部,演义种种方便,显的、禅的、密乘的也只是在告诉你,道就在你手里,只是你找不到它,找不到就无法成就。不能成就对你来说这就是天大的秘密。更为堪称密中之密的是,直接告诉你什么是佛,只可惜你不相信自己的心。以为心外还有个什么更秘密的秘密。因此怀疑是人成就佛果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阻碍你成就的还有五蕴,即受、想、行、识、色正因为五蕴遮挡了你的心性,你才找不到自己,迷失了自己,简而言之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将自我从五蕴的遮挡中提取出来。还自己原有的本来面目。这个提取的过程是无限期的,也许一两天,也许一两年,也许一两劫,所以有上、中、下、根器之分,所以有顿渐之别。广义的讲,我们从理论上都了知了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做佛。人性就是佛性的道理!但理论毕竟不是实证,关健的关健也就在这里,画饼不能充饥。理论如同画饼,证悟如同亲自手去做饼,只有亲手做了吃到嘴里,才能止饥,这一点很重要。但往往修学者只知“画”而不知“做”,更不知吃,什么原因呢?福报资粮不具,就如同:一个痴子的妈妈,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子将来没有自己的照顾挨饿受冻,把宝珠藏在了他的衣服里,可儿子不知母亲有这样一份苦心,不知自己身上有价值连城的珠宝,至使最后穷困潦倒,冻死路旁。许许多多的修行人,就如同这个痴子,宝珠就在自己身上而不自知。

       注意啊!懂得佛学理论,就如同知道有这样一颗宝珠,他能使你断除烦恼,了脱生死,成就佛果!但却不知究竟在什么地方,如何能够找到?而开悟就如同你知道了宝珠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找到了宝珠,却原来心外求宝,宝珠从来就没离开过你,悟到这一点,人性就是佛性,人性就变成了佛性,佛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众生的自性与你之自性无二无别,倘若悟不到,也就是不悟,不悟即不懂,不懂就会认为有所差别,这个悟与不悟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悟有所差别,悟者无有差别,什么是悟?就是将理论变成实证。

       总结以上定为三点1.你就是佛,只是你不识得。2.道就在你手里,你找不到它。3.心就是佛,如何找到心,如何修?这三点对不悟者都是秘密是明明白白告诉你的秘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不懂,不懂就是最大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在哪里呢?禅宗六祖讲的很清楚:“密在汝边”,秘密就在你自己那里,那么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这也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未说的道理所在,只是有几多人真正能够证悟它?每一个闻法修行的人,不妨扪心问一问,总说我们自己在修行,修行,真正修行起来,究竟信佛的有多少?佛说的你真正听进去了多少?去西方的把握有多少?不为自己而为众生的有多少?嘴说不为我,其实没有一点不是为了我,离开了我字,我相,你寸步难行。譬如:念佛的人,一句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可是真到一心不乱的又有几个?为什么做不到心不乱?因为你的我相,从来没去掉过,杂念一大堆,别说临终做不到不乱,你清醒的时候能做得到吗?你清醒的时候都做不到,何况是死的时候呢?你骗自己骗的都不甘心,因为你对自己的往生没把握。为什么没把握?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找到和了解过自己,你根本就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和自己谈往生,真可怕,你往生的了吗?不要以为念念佛、打打坐、持持咒就能往生,能成就。什么是成就?所为成就,就是证得果位。一个不见性开悟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由昔业障”。就是说会被过去生所造的业力所障碍。

       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是不能证得道果的,怎么办呢?唯有忏悔,佛告诉了人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就是说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欢喜,试想想一个不能断我相的人,怎么能够做到不讨厌这个或那个,不埋怨这事或那事,不偏爱点滴呢?包括广义的贪爱和执著的占有。不嫉妒,不谄曲,往往说得容易,但一遇到实质性的问题就由不得自己了,嫉妒二字属心理状态,嫉妒不多种,由为发生在感情方面的较而明显,当你遇到感情危机时你能大度的拱手相让吗?谄曲就是圆滑,即说话拐弯抺角,掩饰做假,从外表上讨人喜欢,(世俗中认为做事圆滑讨人喜欢是受欢迎的人)正因如此我们才沾染了许多习气,要去掉这种习气,而不在生长惟有见性,否则只能说是一句空话,到佛前该跪了跪,该哭了哭,该忏悔了忏悔,之后觉到好轻松啊,然后过几个小时,吃饱了,喝足了烦恼一堆堆的就都来了,脾气习气也跟着往上长,早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事(忏悔事)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因为你不见自性不能守住其心,遇事会心随业转。可见不明心见性,想了生死大事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才能见性开悟以正信而修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识。放下自己,甘做学生1.佛前发愿,也就是把想求善知识的话真诚的告诉佛,求佛慈悲加持,心诚则灵这一点很重要。2.发大心,也就是菩萨心,学佛没有大悲心不行,不发心不可能成就。这一点,见性的人都有体会。而一般的人则不行,因为一般学佛法的人都是自私的,也就是说没有真发心,不发心的人不会开悟,这一点很重要。3.选择善知识,善知识必须是正信而走大乘道路者。可是怎么去分辩呢?佛说:“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也就是说善知识和普通人一样,同在尘烦恼中,因此善知识并不是没有毛病,或许比一般人还多,但是他的心却在清净中,即你赞叹佛法(如野干说法),不偏知偏见,不弘扬一个法门而排斥另一个法门。佛法无二,他教导众生,讲究人格修养,而自己也常现清净,即行、住、座、卧,随时随地都在清静当中。倘若找到这样的善知识,应供养而珍惜之。这里所谓的供养,是指不惜生命,被整死了都不在乎,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很难彻悟,做为修者,这一点很难做到,但这一点做不到就容易心生骄慢,由骄慢而挑善知识的过失,由过失而生原来善知识也不过如此等等之心,由此心而生狂慢,由狂慢而不能成就。因此对善知识要发自内心的恭敬和谦卑。

       第二,要懂得,佛是烦恼,烦恼是佛。要懂得佛就是魔,为什么?因为佛魔平等,佛魔如一,平等如一,就是三昧。只可惜千人万人,不解其意,都做了四处寻佛的汉子,可是心外寻佛,又有谁寻得了呢?之所以寻佛了不可得,就是因为许多人求佛,学佛,只把佛当成了清除烦恼的手段。虽然成千上万的追求佛法,但没有一个恳把自我放下的,就连对佛法的追求都是因为做人太苦,做人太难,做人烦恼太多太多的缘故,却不知烦恼菩提原本如一。而只知学佛就是为了寻找快乐,其实,世界原本为一,原本没有烦恼快乐之分,而将世界分为好坏优劣二法的却是人我的欲念妄想的为,即人的心识在作怪。一切都是唯心所造。颠倒梦想,五蕴皆存。正是因为这诸多的颠倒各五蕴使得原本相依相存而如一的烦恼与快乐一分为二,形成了对立,但这种对立只能是从世俗观念来看,由于人们看得多了,所以弄假成真了,就把这个世界分成了烦恼和快乐。以妄求妄越求离道法越远,以至忘了“如一”而把妄相当成了真理,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犯着同一个错误,即着意的摆脱烦恼而追求快乐,它使人们心为物所累,它使人们恢心丧气乃至自杀。真是“贪着天边月,失去手中珠。”其实烦恼与快乐与菩提原本就是如一的。也就是说,说佛是烦恼可以,说佛是快乐也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万法如一,如一就是烦恼和快乐的平等,佛与魔的平等。说的更能俗一些,烦恼和快乐的对立是人的妄想所划分的,谁能跳出这种对立,谁就是“如一”谁就是三昧。

       许许多多的前辈大德,只言说佛的烦恼而不说佛的快乐,那是因为以寻求快乐而求佛为目的人太多,大德们之所以只说烦恼那是为了以此来截断俗流,让后人猛然醒悟,重归于法。因此赵州禅师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就是说,在殿里的佛,不论是什么做的,都有可以毁坏他的办法,因此都不是真的,真正的自性之佛,像贴身衣服一样与我们亲近无间,也就是真佛内里坐。谁证得了这一点,就可以就路回家,倘若谁无视这一点,烦恼马上会出现,因为身外求,心外找佛的人叫“妄求”,妄求只会带给你不尽的烦恼。正是:

五蕴遮蔽自性光,

空诵循声历沧桑,

何处是我安身处?

疑中这疑求解方。

      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佛祖可以放光,你们的眼门也可以放光,耳门也可以放光,你们的六识之门,昼夜都在放光,可惜自己不识得,所以一片黑暗,为什么不识行呢?因为五蕴----受、想、行、识、色遮障了自性的光芒,里找外寻的找不到自己,虽然佛号不断千声万声,几十年如一的这样喊着,可是这种不明理的空喊又有什么用呢?因为真如自性不在这空喊的佛号里呀,那么在哪里呢?哪里是“我安身立命的处所呢?那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理长啊!,张“大德”李“菩萨”的到底听谁的?我们就象久病求医的病人,哪里才有治这病的药方呢?真是铁鞋踏破无寻处啊!就是找遍宇宙,虚空也找不到的,为什么?因为心外无法,心外无法,哪里有?

自性宝珠自放光,

五蕴皆真吐芬芳,

实相就是法说佛,

火里莲花是金刚。

                                                                达诺.卡萨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感谢

我爱你

拥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QQ|手机版|小黑屋|喜悦家园 ( 京ICP备12029068号-1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3-29 13:19 , Processed in 0.05378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